明末之新帝國

第324章非常富貴(1/3)

    凡人一說到揚州,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幫富甲一方,富甲天下的鹽商們,所謂揚州鹽商,是指僑寓揚州,或者說坐鎮揚州經營兩淮鹽業的商人,但究其實,揚州鹽商中的絕大多數並不是揚州本地人。

    經營兩淮鹽業的商人之所以會選擇揚州作為其聚集地?這和揚州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關。

    揚州地處長江以北,淮河以南,西瀕運河,東臨大海,方圓數百裏內,河道縱橫,水陸交通便捷,是自隋朝開鑿京杭大運河以來南漕北運船舶必經之咽喉。

    加之揚州附近有當時全國最大的海鹽產場,即江蘇境內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兩大片產鹽區,民間一直流傳著“兩淮鹽,天下鹹”的民諺,而兩淮鹽業的管理中心就在揚州,揚州自然也就成了兩淮鹽商的聚集地。

    對於揚州鹽商來說,市場就是他們的生命,通過壟斷市場而低價獲得商品、高價出售是他們的創富路徑。

    由於淮揚自古就是稅賦重地,憑借政府給予的特權,他們獲得了南直隸、河南,湖廣等行省份的巨大市場,而這幾個省份幾乎是當時大明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而成就了揚州鹽商的鼎盛,也造就了揚州的繁榮。

    鹽商們富了,就大肆揮霍,窮奢極欲的生活。

    這些鹽商奢侈消費的主力,一開始是作為攀附大官顯貴的公關手段出現的,後來成為了一種城市習慣,揚州有個說法叫做烏紗帽和繡花鞋,烏紗帽就是說和當官的交好,自己不能做官也要自己兒子做官。繡花鞋就是好女色。

    這兩個詞代表了揚州鹽商的政治理念和生活追求,這個城市的鹽商在瘋狂消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專業化的消費市場。

    鹽商喜歡優美的居住環境,於是形成了成熟的園林建築市場,養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鹽商喜歡燈紅酒綠,於是揚州出現了發達的戲曲藝術和戲院;鹽商喜歡山珍海味,於是出現了淮揚菜係和名廚;鹽商喜歡悠閑,於是出現了大量的茶館和澡堂,鹽商喜歡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於是揚州出現了香粉業。

    鹽商的消費導致了整個城市的繁榮,他們是為拉動城市的內需買單的人,來自徽州的鹽商們大肆消費的時候,揚州本地人在幹什麽呢?這就要談到揚州除了官、商人之後的其它兩個社會階層:文人和閑人。

    而這兩個階層又都是依附於鹽商的。先說文人。為什麽同樣是徽州商人,來了揚州就特別能花錢、會花錢?這恐怕和揚州的文人商人的互動有關係,鹽商為了附庸風雅也好,真心喜歡也好,都流行養著大量的文人清客,他們除了商人以外,還扮演藝術讚助人的角色。

    因為鹽商實在是太有錢了,普通一個家丁掙的錢也足夠養活一大家子,導致揚州盛產大量閑人,沒有工作,無所事事,於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說的就是茶館和澡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