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301章大開眼界(1/3)

    今日的劉家軍已經發展成一個十分強大的勢力,成為了地區舉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山東登萊地區所在的東三府,他是當地的支柱性力量,有的劉家軍在就可以保證當地的太平和安定。

    而他們在大舉南下,進入了鳳陽府以後,也都成為這一塊地方的支柱性力量,在他們擊潰了張獻忠大軍,生擒了張獻忠以後,更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強軍。

    劉布他也算是見過世麵的人,本身他就是頂級的富貴人家,但是他們看見高望所擺出的大場麵,依然還是令人感到震驚,這些揚州的官員和巨富們,實在是太有錢了,太富貴了。

    難怪有人會說在這裏當官,就是最好的去處,在這裏就是當一個縣令,撈的錢都要比別的地方當知府還多,如果在這些地方當官,他們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原地不動就好了,他們根本不想升遷去別的地方。

    今天來這裏參加開宴的,除了當地的官員之外,就是一大批鄉紳和那群富甲天下的鹽商們。

    如果說有一批人最希望揚州天下太平,保持現狀,永遠不變的,那應該不是那些平民老百姓,而是這一群當官的和鹽商們,他們才是現在揚州富貴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提起揚州,人們第一反應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一批富貴之極的鹽商們。

    從現代穿越來劉布,他是無法想象,一些賣鹽的,怎麽會掙了這麽多的錢呢?就相當於後世做壟斷煙酒貿易巨商一樣或者像是賣白粉一樣賺錢。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麽古代最賺錢的行業是什麽呢?很多認為封建統治者一直實施重農抑商政策,農業自然就是最賺錢的行業,可事實並非如此,則也不會湧現許多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等,一個個富得放屁帶油。

    可要是他們與鹽商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它是老百姓一日三餐必備物品,所以兩千多年來,曆朝曆代中央政權一直牢牢控製食鹽的買賣,成為國家財政賦稅的重要來源。

    到了本朝時期,朝廷為減輕國防負擔,將鹽業經營權賣給民間鹽商。由於是壟斷經營,因此隻要取得經營權,回報就會非常豐厚,是個暴利行業,很多商人爭奪進入的致富領域。

    自開中法實施後,確實收到了預期效果,於是各地衛所要求實行中鹽法,既節省運費,又兼免勞民,山西商幫就是由此崛起。

    不過,到了嘉靖年間後,“鹽引”卻很難賣出去了,鹽業政策由開中法逐漸轉化為折色製。

    折色製,即鹽商不必再運送糧食等物資到指定的邊境地區以領鹽引,而是直接用銀子來換取鹽引。

    為了解決消化積壓的舊鹽引,鹽政大臣袁世振於萬年四十四年創綱法,將商人手裏的舊引分為十綱,編成小冊。

    每年發行一綱舊引,發行九綱新引,這些商人就被稱為綱商,當然,為了避免過激競爭,以及方便管理,會嚴格控製鹽商數量。每年發行新引時,都以綱冊上原有的商人與引數作為憑證,冊上沒有名字的均不能加入,如此一來,冊上有名的商人就獲得政府特許的壟斷經營權,且此特權可以世襲,他們往往借此攫取高額利潤,折色製則促進了徽州商幫的興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