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262章自我弱點(1/3)

    張獻忠他在現在這裏是被劉布的大軍擊潰,並且把他生擒了,估計下場也好不了多少。

    但是在原版的時候,這可是絕對的一個梟雄人物,他的出現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後來也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占領的多座大城,建立了大西國。

    他絕對是一個梟雄式的人物,給大明和後來的滿清造成了巨大的麻煩。

    無論是大明或者是滿清,都讓他折騰的不輕,可以說是一個影響了許多人的大牛人。

    他一生最輝煌的事業應該就是反明了,然後就是建立了屬於他自己的大西國,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難怪後來名氣那麽差。

    但是在大明的崇禎皇帝自殺以後,滿清入關,要控製中原之時,張獻忠他卻能夠毅然地作出決定。拒絕了滿清的招攬,率領數十萬大軍,奮然北上抗清,在民族大義上,他可是絲毫的不含糊,比起許多所謂的良將名臣超出了不知道幾條街。

    最後雖然是戰死了,但是他的這種強悍作風卻是非常的硬朗,算是一個鐵血梟雄人物。

    北上抗金之前他立下了遺言。

    “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這句話兩層意思,其一張獻忠立孫可望為自己的繼承人,其二張獻忠如果遭到不測,孫可望率領部眾歸順明朝,扶明抗清。就是因為張獻忠的這句話,才保住了南明十多年的江山。

    滿清軍與大西軍在鳳凰山遭遇,結果張獻忠在視察戰場時,被清軍發現,結果被一箭射死。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餘部輾轉南下,進入貴州境內,並在1647年正月十二日攻破遵義城。在這大西軍召開會議,商定未來的方向,結果雙方發生矛盾。孫可望、李定國等人主張按照張獻忠的遺言,決定“反正扶明,洗去賊名”,並將主張維持大西國號汪兆齡殺死。

    之後孫可望、李定國率軍占領貴陽,“入黔固守”,“休息士馬”,正在此時他們又得到了明朝土司龍在田的求救信,原來當地土司沙定洲叛亂。孫可望、李定國率軍入滇,平定叛亂。孫可望平定雲南後,派使者來到廣東,向南明永曆帝表示正式歸順。

    當得到永曆皇帝的詔書時,孫可望等人“跪讀涕泣”,下令改年號,尊正朔,鑄造永曆錢。不管孫可望是虛情,還是假意,在最初的時候,他還是積極抗清的,大西軍餘部成了南明朝廷的主力軍,特別是李定國所部,李定國率軍出滇,殺死定南王孔有德,收複兩州,十六郡之地。

    後來清朝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軍南下。尼堪是努爾哈赤的孫子,驍勇善戰,是清朝八旗軍中的一員悍將。李定國佯裝敗退,將尼堪引入包圍圈,然後將其擊殺。李定國殺死清朝兩位藩王,挫敗十多萬清軍,時人稱“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