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257章重鎮在手(1/3)

    兵法有雲,所謂是,36計走為上。

    流寇他們一直就是信仰這一條的,所以他們才能夠逍遙自在到今天,如果他們一直都跟官兵硬碰硬的話,估計他們墳頭上的草都已經很高了。

    也就是因為他們深信不疑這一點,所以他們才會一看風聲不對,馬上就腳底抹油,直接溜人。

    像現在他們遇到了危機以後,看見風聲不對,馬上就準備走人,沒有幾個是想著跟官軍進行對抗的,他們想的就是連他們之中最為精銳的張獻忠都被幹死了,而他們這些其實還不如張獻忠的,哪裏能是官軍的對手?

    而且官軍居然還有200年前太祖皇帝打敗蒙古韃子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那他們怎麽可以對抗呢?

    而且到了現在他們還搞不清楚,打敗張獻忠的部隊到底是哪一支,主將是誰,人數有多少?他們也都說不清楚,隻是知道張獻忠被打敗了,被生擒了,官冠現在正準備來反攻鳳陽。

    所以高迎祥等人坐下來一商量,商量了一陣子得不出什麽好的結果,馬上就決定收拾細軟準備走人。

    他們決定走人了,但是怎麽走又是一個問題了,他們知道北邊有洪承疇和盧九德等的大軍已經逐步地壓了過來,南邊又有一個更加厲害的打敗張獻忠的牛人。

    官軍應該是實行南北對攻,所以說他們沒有辦法,隻能夠往西邊逃過去。

    這也是他們多年作戰得出來的一個經驗,那就是不要跟嚴陣以待的官軍作戰,等把他拖垮拖累以後,再尋找其弱點,一舉將其擊潰。

    所以當他們聽見劉家軍快速的向他們推進的時候,這些流寇軍隊馬上就收拾細軟,紛紛的逃跑了。

    如果他們知道劉布的部隊隻有3500多人,說什麽也敢拚一拚,但是因為在他們之中最為強大的張獻忠都一戰而沒,而且還被生擒了,可是把流寇的膽都打得寒了,他們根本就不敢去查這一隻強大的敵人是誰,已經是達到了聞風而逃的地步。

    劉布他們的部隊從安慶出發,途經桐城、舒城、廬州,直撲鳳陽,所到之處,流寇望風而逃,收複三座大城,兵鋒直指鳳陽,廬州就是後世合肥,元至元十四年,在廬州設淮西路總管萬戶府,屬江淮行省(治所揚州,)淮西道宣慰司(治廬州,)廬州。十五年,升廬州為路,置總管府,仍屬江淮行省(治揚州)的淮西道(治廬州)。

    至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政權大宋在廬州設江淮行省,龍鳳十年七月,改廬州路為廬州府,為江淮行省省會。不久,廢江淮行省,改屬朱元璋設於應天府(南京市)的江南行省。

    洪武元年八月,廬州府改屬中書省,仍治合肥縣,十三年正月,廬州府直隸六部。永樂元年,廬州府改隸南京,又稱南直隸、直隸南京(治所南京)。

    廬州可是一個重要的城市,即使是在大明也是拱衛鳳陽府的重要城府,歸鳳陽巡撫管,為淮西重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