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遠去的炮聲

第三十一章 紅衛兵之殤(1/2)

    “造反”成了最時髦的詞,什麽事情都比不上革命造反重要。馬洛斯關於需求的哲學論述“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由低至高的層次順序在中國完全顛倒。老百姓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搞明白意識形態裏的大是大非,全民學哲學,精神領域壓倒一切。“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靈魂深處鬧革命”這樣的口號層出不窮,每一個人焦慮且亢奮,吃什麽都不重要,先把階級鬥爭進行徹底再說。

    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文鬥升級為武鬥,追求並捍衛真理……讓每個人深陷其中。紅衛兵一邊搞串聯,一邊把所謂革命的火種在這片古老的土地熱忱傳播。誰都無法懷疑這些十七、八歲娃娃們的執著,更無法質疑他們的真誠。

    在北京有一些高幹子弟出身的紅衛兵,由於父輩的原因,對國內國際形勢耳熟能詳,因此較一般的工農出身紅衛兵思想更為活躍,視野也顯得深遠。他們已不滿足於國內革命的平庸,開始放眼世界,幻想著把解放全人類當成己任,而越南熱帶叢林裏正在進行著的那場戰爭就成為他們實踐理想的熱土。

    紅衛兵趙建軍的父親正五五年授銜少將,目前擔任裝甲兵副司令員。出於對父輩事業的景仰,懷揣著“解放東南亞”的宏大誌向,趙建軍和他的同學輾轉來到廣西邊境。到了友誼關才發現情況並沒有料想得那麽順利。

    關卡的哨兵對從北京遠道而來的紅衛兵小將以禮相待,也聆聽他們高談闊論的革命道理,但對他們的出關要求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小將們先後數次闖關均未得逞。

    過不了邊境,又怎麽能投身叢林那邊正如火如荼的戰爭呢?也就在這時,一行中陸陸續續有人因水土不服而病倒,一時急得這隊紅衛兵小將們抓耳撓腮。“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革命等不起啊!經過緊急磋商,大家決定兵分兩路,病倒的先留下,其餘的從邊境偷渡過去。

    趙建軍對病中的弟弟交代,希望弟弟養好病再過去,相見於戰場。若實在過不去,他讓弟弟回北京後轉告父母,保重身體,不必牽掛他,青山處處埋忠骨。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趙建軍和其餘三名同學從中越邊境莽莽群山中踏上了征途,穿林越澗,不知曆經了多少周折,他們終於走出了原始森林。

    說不巧也巧的是,剛出森林不久,這幾個衣衫襤褸、形跡可疑的年輕人就被我援越部隊發現並抓了起來。問清了他們的來路,部隊也陷入了兩難,應他們的要求收留下來絕不可能,遣返回國吧,紅衛兵小將們又至死不從。無奈之下,部隊派人向甩包袱一樣將小將們直接送到了我駐越大使館。大使館的同誌也很感棘手,特別是其中還有將軍的兒子。

    不敢擅作決定的大使館將情況匯報到外交部,外交部請示了國務院並得到了周總理的批複。周總理指示:既然(紅衛兵)已經過去了,就將他們下放到D師接受鍛煉吧。由於得到了周總理的點名,嚴福軍師長感到無比榮幸,親自帶了兩輛蘇製嘎斯69吉普車從63公裏師指揮部來到河內我駐越使館,將這幾名小將帶回了部隊。

    對於翻山越嶺萬裏迢迢來越尋找部隊的紅衛兵,師部是愛護並重視的,辦好入伍手續後留在師直機關。然而師部低估了紅衛兵們高漲的革命熱情,這樣的結果無法讓小將們滿意。經過多次的請戰、懇求,師部隻好將這幾名特殊的士兵分批編入各團,其中趙建軍被編入駐防溫縣防區的Z團。團部最初還是將趙建軍放在了團部,但架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又將其分到連隊。不過,由上到下對這位來自首都的學生兵都是悉心照顧的,連裏左思右想,還是出於愛護之心將趙建軍分至炊事班偽裝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