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不多奇聞怪談

第116章 伏尼契手稿(1/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在1912年的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美國珍本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在羅馬附近的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地下室裏,進行著他日常的尋寶之旅。就在灰塵與歲月交織的角落裏,他竟意外地撞見了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議的發現——一本厚達230多頁、散發著神秘氣息的手稿。

    這本手稿的字體奇特得令人咋舌,仿佛是從另一個星球飄來的文字。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其中還夾雜著各種奇異的圖片,有栩栩如生的植物、令人驚歎的天體,甚至還有那些身姿曼妙、仿佛剛剛出浴的美女。伏尼契的眼睛立刻瞪得像銅鈴一般,心中暗自感歎:這絕對是個了不起的新發現!

    盡管手稿的外觀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煉金術士或草藥醫生的參考書,但上麵的文字卻像是用密碼寫成的。通過插圖中的發型等特征,伏尼契推測這本書的製作時間應該在1470年到1500年之間。而手稿上那17世紀的字母則揭示了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這份手稿在1586年曾被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收入囊中。

    然而,自1600年代以來,至少有十位學者曾試圖揭開這份手稿的神秘麵紗,卻都無功而返。手稿仿佛憑空消失了一般,直到被伏尼契發現才重見天日。

    為了揭開這份手稿的秘密,伏尼契不惜重金請來了當時頂尖的密碼學家。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這份手稿的文字似乎與任何已知的密碼語言都對不上號。90年來,世界各地的譯碼專家紛紛加入這場解密大戰,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如今,這份被稱為“伏尼契文”的手稿仍然是個謎。一連串的失敗讓伏尼契手稿在密碼術的曆史中成為了傳說中的聖杯,讓人懷疑它是否真的有內容可供破解。或許伏尼契文根本就是一堆毫無意義的亂碼,或許這本手稿隻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不過,無論如何,這份手稿都已經成為了曆史的一部分。如今,它靜靜地躺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等待著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有人能揭開它的神秘麵紗。

    在古老的書房裏,一張泛黃的手稿靜靜地躺在角落裏。它的段落向右傾斜,不對稱得就像是醉漢走路,但正是這種不對稱,讓我們得以推斷出文字是從左至右流淌的。手稿上,沒有常見的標點符號來打斷文字的流暢,但字跡間的窄窄分隔,卻像是無聲的休止符,告訴我們每一個字都是精心雕琢。

    謄寫員的手似乎與文字有著深厚的默契,字跡流暢而整齊,仿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麽,而不是在落筆前隨意編造。手稿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17萬個字跡,它們像是一群忙碌的小螞蟻,每個都由一至兩筆快速完成。

    這套字母係統仿佛是一個小型的王國,擁有20至30種不同的字跡,它們幾乎串聯起了整個手稿的故事。然而,關於某些字跡是否真的是獨立的字母,卻引起了一場小小的爭論。有些奇怪的字母像是神秘的客人,隻出現了一兩次,就匆匆離去。

    在更寬闊的分隔間,我們可以分辨出約3.5萬個不同長度的“詞匯”,它們就像是語言世界裏的樂高積木,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這些詞匯大致符合語音學的規律,比如有些字母就像是英語中的元音字母,常常在每個詞匯中露臉。

    統計分析這位謄寫員的“作品”後,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文稿的文字排列竟然與自然語言驚人地相似。詞匯的出現頻率就像是遵守了齊夫定律的士兵,有序而規律。而詞匯的熵(每詞約10位元)也像是與英語或拉丁語有著某種奇妙的聯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