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製作

第七百四十章 傳統和數字的結合(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如此一來,麵部替換就少不了了。這當然隻能由數字特效技術來完成,數字特效師把演員的臉掃描下來。做成數字模型,再貼到替身演員的身上,幾乎與本人無異。

    這樣一個特殊的拍攝手法,需要傳統拍攝和特效技術一環扣一環,結合得衣無縫。

    在杜克看來,這正是特效製作的升華。傳統特效和數字特效不用非得你死我活,數字特效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傳統特效也不是一無是處,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

    杜克對於《盜夢空間》的製作,並非傳統和數字之間的博弈。而是整個電影工藝的一次全麵運用。

    當然,對於杜克來,數字特效運用的比傳統特效要多得多。

    在工業光魔的特效師完成倒卷的巴黎之後,他們開始製作另一個全g場景——潛意識邊緣中的建築群。

    要讓觀眾觀看影片時相信道姆?柯布夫婦花了整整50年來建潛意識邊緣中的城市,就意味著影片需要巨大的三維建築數量,而特效師隻有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50年的工作。

    同時,建築風格的多樣性也提高了建模工作的複雜度。

    為了進一步放大建築的真實度,杜克特別要求潛意識邊緣中的城市必須體現不同時間跨度的現代建築美學,從包豪斯式建築,到摩大樓,再到後現代風格。

    這些都要依靠那些在業內地位並不是很高的數字特效師們完成。

    別看現在的票房大製作動不動就上千個數字特效鏡頭,數字特效組的地位其實是相當尷尬的。

    一方麵他們是視覺特效影片的重要功臣,另一方麵還沒有完全適應數字電影製作方式的好萊塢並沒有給他們應有的重視,這點從數字特效技術人員總是在片尾名單極其末尾的位置出現就不難看出。

    稍微熟悉好萊塢製作的人都知道,大部分攝製組在拍攝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原始鏡頭如何與視覺特效和諧共處,隻是一股腦把他們拍完的東西扔給數字特效部門,這也是為什麽數字特效經常被人稱為“後期處理”。

    當然,情況正在一點點的改觀,而像杜克和詹姆斯?卡梅隆這種導演的項目,就是數字特效師的曙光——他們終於不再隻是搞“後期處理”的了,在兩人的項目裏,數字技術特效師們成功的滲透到電影從前期到後期的整個流程中。

    《盜夢空間》的視覺特效總監、來自工業光魔的保羅?弗蘭克林從影片立項時就已經參與進來,光是這一點就是好萊塢業界罕見的事情,在整部電影的拍攝期間,他都是由杜克、安娜?普林茨、漢娜?瑟琳娜和約翰?施瓦茲曼等人組成的核心創作團隊的一員,飛往每一個拍攝地,參與取景,參與場景搭建和拍攝的討論,而且擁有充分的準備時間來收集特效參考。

    工業光魔的特效團隊,通過此前眾多項目以及多年的合作,充分贏得了杜克的信任,此次《盜夢空間》的近000個視覺特效鏡頭,將全部由工業光魔一家公司完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