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鑒天眼

第四十五章 變形(1/2)

    溫仕銘所的,陳逸凡昨晚都看到過,他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記憶裏變得很強,很多東西看一眼就記在心中,跟錄像機一樣,讓他無比驚喜。或許,這就是眼帶來的其中一個好處吧!

    盡管如此,現在他也還是認真聽這家夥講解。怎麽,人家接觸這一行的時間長很多,加上這家夥的爺爺是這行的高手,總會有些跟書本不一樣的東西。

    “然後呢?”他詢問道。

    見陳逸凡這種表情,溫仕銘就知道,剛才這家夥真的是運氣所致,讓他心裏更加不是滋味了。

    “然後就是瓷器外壁的竹絲刷痕。你看這裏,這就是,也是宋朝定窯白瓷的一個標誌。”

    他解釋:“瓷器坯體是通過旋轉加工而成的,在加工過程中,坯體表麵會留下很多細密的、猶如竹絲的刷痕。雖然其他瓷器也有存在這種劃痕,但是定窯白瓷的劃痕顯得更加纖細密集。”

    結合實體學習,陳逸凡發現的確容易吸收很多,頻頻點頭。

    接下來,溫仕銘一邊走,一邊將最後兩個特征簡單了下。要是別人,他才沒有這種耐心。沒辦法,他非常需要陳逸凡的那種看似飄渺的運氣。

    第三就是看瓷器底足,定窯瓷器和其他窯址生產的瓷器有一大區別,就是瓷器底足,相比其他瓷器的圈足,定窯瓷器的底足有圈足和平底兩類。

    “其實,定窯瓷器的圈足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大圈足和圈足。觀察大圈足瓷器的足底,會看到以同心圓形狀的竹絲刷痕;圈足則沒有。圈足定窯瓷器的足底都很淺,足牆狹窄。這一特征主要出現在北宋中期以後的定窯瓷上。”溫仕銘隨口道,顯得有點知識淵博。

    最後則是檢查瓷器變形與否。

    “變形?”陳逸凡滿麵不解。

    瓷器都變形了,那無論在什麽朝代,都是劣質品吧?無論是不是古董,恐怕也不值錢,這一點還需要注意嗎?

    然而,陳逸凡昨晚還沒注意到這一點。

    其實,北宋中期以後,人們發明了一種的新的燒造瓷器技術——覆燒,也稱反燒,與正燒相對。就是將瓷器柸體反扣在窯具上進行燒造。

    定窯瓷器中,尤以碗類器物燒造完成後大多變形。將要鑒定的一款瓷器在桌麵上倒扣擺放,就能知道了。

    “嗯!變形。宋朝中期以後,被人發明了一種燒製瓷器的方法,叫反燒。也就是將瓷器柸體倒扣起來燒製,如此一來,底部就很容易有點變形,隻是以正常的目光看不出來,不會影響外觀而已。”溫仕銘解答道。

    “你這麽,這種方法燒製的瓷器都是不完美的?”

    溫仕銘點點頭,這種現象,他以前也是挺奇怪。既然這樣,為什麽當時的人還要熱衷這種燒製方法?

    這後來定窯的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並不那麽好,足麵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他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