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1628

第六百零五章 奧斯曼帝國(1/2)

    遠東趕走了控製印度洋上的西方殖民者,奧斯曼帝國的商人,就開始大規模跨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到東南亞群島,後來又來到了馬尼拉。◇↓◇↓,

    與十七世紀的歐洲相比,奧斯曼帝國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經濟技術停滯不前,缺乏當時西歐國家變革社會、提高生產力的動力。在經濟技術領域,無論農業和工商業,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均未發生根本變化。

    十六世紀以後,西方因貿易的擴大、技術的改進、生產的增加和南美白銀的流入而有了巨大進步,但受製於行會保守慣例的奧斯曼封閉性經濟回避和抵製了這一巨變。

    導致奧斯曼帝國的貨幣急劇貶值和隨之而來的經濟狀況的加速惡化,奧斯曼是最早受到這場政治經濟地震衝擊的國家之一。歐洲國家對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其價格相應上漲,這導致奧斯曼的羊毛、紅銅、貴金屬大量輸往歐洲。行會限於刻板的價格規定,無法在獲取原料方麵同歐洲商人競爭,結果其生產下降。

    因此,奧斯曼帝國與西方的貿易一直存在大量赤字,這不僅吞食了帝國的原料和原始工業,也帶走了經濟賴以正常運轉的硬幣。歐洲貿易商在奧斯曼購買原料,而後在歐洲生產,最後又將製成品銷往帝國,實際上已將奧斯曼在經濟上淪為歐洲的附庸。

    十七世紀末一位英國人訪問伊斯坦布爾後,對那裏的蕭條和衰落作了十分生動的描寫:“在伊士坦布爾,假如哪位遠道而來的異鄉人需要合身的衣服,需要紙、筆、墨水、餐具、鞋、帽子,總之,需要那些在世界各城市都可以找到的物品。那麽,他將會發現,除了一些質量極為低劣、叫人都弄不清可派什麽用場的物品外,幾乎啥都沒有。擺出來待售的少數商品,要麽是英國的、不適宜其他任何市場的出口貨,要麽更糟。是德意誌和荷蘭仿效英國造的仿製品,隻能把伊士坦布爾看作世界上最低劣、最貧困的都城。”

    奧斯曼帝國始終沒有達到經濟上的一體化,盡管帝國擁有完善的中央集權行政體係,各地區都是經濟自行發展的路線形成的鬆散的組織。並且,它那形形色色的民族是按其宗教歸屬而不是按照民族來區分的。

    以宗教歸屬關係為主,這意味著帝國內部缺少一個統一的效忠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奧斯曼帝國是許多在相當大程度上自給自足的分散群體的搖搖欲墜的聚集體。這種經濟組織上的渙散性削弱了帝國對外國思想和經濟上入侵的抵禦能力。

    奧斯曼各地區、各民族的商人在馬尼拉購買了大批的絲綢、布匹、瓷器和遠東的中低檔商品,又在巴達維亞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然後滿載而歸。回到了奧斯曼帝國。麵對品種如此豐富的東方商品,裝載著大批商品的船隻剛一靠港,船上的貨物就被奧斯曼帝國各地的商人一掃而空。有的商人還向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四世進獻了遠東的奢侈品。

    這也引起了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四世的重視,當他得知遠東海軍還在海上擊敗了歐洲八國聯軍的強大艦隊以後,他隨即派出了特使來到了馬尼拉,希望與遠東建立友好的關係,主要是想與遠東加強軍事上的合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