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

第七百一十章揚州的熱情(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七百一十章揚州的“熱情”

    從華亭新區出發,趁明輪蒸汽船逆流而上,至江都下船,然後沿著官道北上。頂點說,..這個選擇之下,揚州成為了必經之路。史書上有太多關於揚州的內容,詩人們也不吝溢美之詞。總之這是個好地方,陳燮卻一次都沒來過,揚州人也不喜歡陳閣部。

    揚州人不喜歡陳燮是有原因的,因為陳燮把這裏的鹽商給得罪慘了。兩淮鹽場的鹽,曆史上一直都在市場上占著很大的比重,長蘆之類的鹽場根本就沒得比。“兩淮鹽,下鹹”,揚州鹽商富家下,占據南直隸、湖廣、山東、江西等地的市場,也是大明最為富庶的地區。

    還有一個就是運河的樞紐位置,決定了揚州的重要性。這兩個因素,成就了揚州的富庶和繁華。如果曆史沒有變化,清軍入關之後,揚州十日的慘劇會發生,多年以後揚州還會因為鹽和地理因素而再次繁華。

    陳燮出現,改變了這個兩個重要的因素。首先是鹽,山東鹽場的鹽采用現代技術生產,高質量的細鹽和價格優勢,直接碾壓兩淮的鹽。長江以北的河南、山東、直隸、遼東、口外的市場,兩淮鹽被擠出來。這還算傷筋動骨的,畢竟之前有長蘆鹽場在,這些市場不是兩淮鹽的主要市場。真正改變市場格局的時間,還是從陳燮出兵剿賊開始。軍隊從山東入河南後轉進江北,山東的鹽也跟著進了江北的淮河流域,然後又跟著軍隊的腳步進入了湖廣。

    這如果是太平世界,鹽商們能活撕了陳燮,可惜長江以北戰火一直不休,鹽商就算想照顧市場。也沒那個牛逼,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市場的丟失。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麵,陳燮總督三省之後,兩淮鹽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首先是開海,海路一開,運河的作用大大降低。這就是一個不的打擊。這個打擊還不算太狠,因為運河的生命力,不會因為開海有太大的影響,開海的目的還是為了收關稅,運輸本身還是次要的。江南的漕糧,有相當一部分,還是走的漕運,這是內閣求穩的決定,不能單純的依靠海運。而是海運和漕運並舉。盡管如此,海運的成本完虐漕運,從開海之初至今,運河已經不複當初的繁華,變得冷清了許多。

    其次是開海之後,船舶司巨大的收入,在國家層麵完爆鹽稅,海商的快速的崛起。直接導致鹽商的社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的不好聽一點,以前兩淮的鹽商打噴嚏。大明整個國家的財政都會感冒。現在不一樣了,海商成為了鹽場的有力競爭對手,他們帶來的稅收,取代了鹽商的地位。開海至今,不足十年,享受陳某人海外攻略紅利的海商就像一個傳奇。迅速的成為了引領時代的商界弄潮兒。而且這個弄潮兒身後有一大群靠開海發財的地主老財,他們可真是不好惹的。絲綢、茶葉、瓷器,這些東西都是通過開海賣出去的,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實際上已經是陳燮一夥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