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

第八十七章答案是如此的高尚(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哦,從何起?”張瑤來了興趣,這明明是善舉,怎麽成了個人利益了?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施舍隻會產生惰性。我讓村民修路,付給他們工錢,看上去是在幫他們,實際上在幫自己。路修好了,馬車才跑的快,作坊裏的產品才能運的出來。百姓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才能為掙更多的銀子。世間人多貪愚,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大明朝才有那麽多盯著地裏那點租子的土財主。同樣的道理,農桑為國之本,百姓吃不飽,國家就不穩,地主的租子就收不上來?有點災惹禍的,就得出亂子。所以我要拿出銀子來修溝渠,打深井。地裏收成好了,百姓能吃飽了,才有人給我幹活。道理其實很簡單,可惜很多人看不到這點。”陳燮繼續忽悠,張瑤深以為然。

    可是,可是,有一個問題張瑤忽略了。那就是明朝的農業產量的問題。沒有化肥,沒有農業科技培育的高產作物種子這個前提,那麽該餓還得餓,飯都吃不飽了,你還指望吃肉?

    陳燮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譴責別人的時候,實際上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沒有現代社會帶來的高產種子,張家莊的老百姓照樣要餓肚子的。誠然,如果地主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老百姓就算吃不飽,也不會餓死,自然也不會造反。

    陳燮了半,都是建立在一個偽命題之上。但是張瑤沒看透這點,所以才生出了世人多愚昧的認同感。其實這是一個封建君主製度的死穴,人口增長和耕地數量有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現代社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農業科技,明朝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個問題束手無策。於是土地兼並成為一種必然,任何一個封建君主集權王朝,走到人口和土地矛盾臨界點的時候,來點災就是火星落在幹草堆上的必然結果。

    明朝的問題實際上是個大型綜合的複雜問題,本質是土地和人口增長的矛盾。如果這個主要矛盾能解決,其他矛盾就會被掩蓋。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其他問題就看個人去思考了。

    明朝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商人們掙了銀子,一部分用於發展工商業,更多的銀子則用於購買土地和裝在壇子裏埋在地下。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畸形的繁榮,商業活動獲取的財富不能為整個社會矛盾的緩解發揮作用的時候,明朝得救的最後一根稻草飄走了。

    很明顯,張瑤和陳燮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站在陳燮的角度,他做的這些目的很明確,在不耽誤掙銀子的前提下,適當的提高張家莊百姓和工匠們的生活水平,打造一個依靠陳燮生活的相對較好的群體。這些人,毫無疑問是陳燮安全基礎。沒有陳燮,他們就得挨餓,就得賣兒賣女賣老婆,甚至這樣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走上餓死或者造反求存的道路。

    反過來看,陳燮則通過他們,達到獲得巨大商業利益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