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孤峰

第41章 北大荒上建根基(1/3)

    

    田峻之前在冀州時,曾經當著沮授和田豐的麵,揚言要將水稻產量增加一倍,其實,這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因為田峻發現了這個時代水稻種情技術與後世的差異。

    其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土壤耕耘的深淺。這個時代用的是直轅犁,而後世牛耕也是用曲轅犁。曲轅犁更適合深耕。

    其二,是浸種。這個時代雖然掌握了分秧技術,卻是沒有浸種這個技術環節的。而後世的種稻技術,都是先在家中浸種,待種子發芽才撤到秧田中的。

    其三是烤田。這個時代是沒有烤田這項技術的,但是在後世,烤田是水稻栽培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

    烤田又稱曬田、擱田或落幹。即: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至節間開始伸長的期間,通過排水和曝曬田塊,增加土壤的含氧量,抑製無效分蘖和基部節間伸長,促使莖稈粗壯、根係發達,從而調整稻苗長勢長相,達到增強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結實率和粒重的目的。

    其四,施肥,這個時代很少施肥,而且也沒有掌握在不同的作物生長時期,施肥對農作物的影響,更不懂什麽時候所需要的肥料的種類。比方說,水稻抽穗之後,不能再施含氮量高的糞肥,而應該施以草木灰之類的含鉀、鈣、磷的肥料等等。

    在田峻前期的指導下,水稻的生長都很好,但很明顯的,有些已經開始抽穗,有些卻還在長苗。

    田峻逐一巡視了500多名俘虜種的水稻,又給了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這樣三十多天時間便過去了。

    遼東的天氣開始變得寒冷了,約有半數水稻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有些穀子還在收漿期,而從冀州帶去的糧種才開始抽穗。

    最先收割的,是殷氏父子三人的水稻,田峻自己種的水稻用的也是殷氏父子的稻種,卻比殷氏父子種的水稻晚了五天收割。

    究其原因,田峻認為是因為禾苗長勢茂盛一些。

    最後比較兩塊地的畝產量,田峻的達到了畝產四石半,相當於135公斤,這個產量,是漢代水稻的63公斤畝產的2倍多了,略低於唐朝的138公斤畝產。

    與後世的普通稻畝產400~500公斤(雜交稻畝產800~1000公斤)相比,仍然相距甚遠,其原因,應該是上千年的優選糧種的結果。

    殷氏父子種的水稻,因為有田峻的指導,也達到了三石,相當於90公斤,遠高於這個時代的63公斤!

    除此之外,也有十幾個俘虜種的水稻達到了殷氏父子的同等產量,隻是時間稍微置後了幾天而已。

    田峻下令將在收割期內成熟的那些稻種全部分類存放,用於來年複種,以期挑出最優質的稻種來。

    ……

    田豐和沮授震驚了!所有人都震驚了!

    從沒想到遼東真的可以種稻子!

    更沒想到田峻在遼東種出來的水稻,可以將水稻產量超過冀州畝產的兩倍!

    “這是千秋功業啊!雖聖人亦不過如此!”蔡邕仰天嗟歎。

    田豐滿眼含淚地給田峻施了一禮道:“這是活人無數的功德啊!下官代表遼東百姓……哦不,……代表天下百姓感謝少將軍的厚德啊!請少將軍受吾一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