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好萊塢

第八百二十四章 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在戰爭中,需要聯合作業的拆彈組起到的是一個非常關鍵卻很少被人提及的重要作用,我隻是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工作性質。[

    稍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娜塔莉成為了記者最主要的采訪對象,影片政治正確的立場已經展現無遺,也不需要她自誇,她非常聰明的將話題集中在了那些所謂的‘英雄’身上。

    “巴格達在這麽多年來一直都是一片可怕且危險的地界,但是拆彈組所麵對的卻是更為糟糕的境況,在任何一個特定的一裏,都會有炸彈在這座城市裏爆炸,至於其他10到15個沒有被引爆的,則要歸功於這些人數不多、秘密從事工作的拆彈專家的成功排險。”

    “事實上,這些人每一都生活在致命的威脅當中,也令故事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一種張力、傳統風格和戲劇衝突……其實從一種帶有隱喻的水平線上出發,他們對於整個戰爭來,就象征著英雄主義。”

    就像娜塔莉的這樣,《拆彈部隊》除了“政治正確”和對戰爭的反思之外,對美軍的正麵表現幾乎無處不在。

    首先,將美軍中的拆彈兵作為表現對象就很討巧,拆彈兵不是戰鬥部隊,不會有其他影片中大量出現的跟當地人交火的場麵,他們的拆彈任務都是在保護當地人的生命和財產,維護當地的社會穩定。

    因而美軍在影片中就不是以侵略者和占領者的形象出現,而是以保護者和拯救者的麵貌出現,而且拆彈本身就是‘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和大無畏英雄主義的體現,由此片中美軍形象實現了升華,更容易取得理解和認同。

    其次是對男主角詹姆斯的塑造,雖然不拆彈誓不罷休的行為看上去有些瘋狂,但從另一方麵看,也堪稱人性‘善’的一種表現。

    換個角度來看。他不願采取其他安全引爆方式,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炸彈拆除,也可以解讀成不願意看到炸彈給當地民眾造成一絲一毫的傷害。從伊拉克男孩身體裏拆彈,目的就是留個全屍,也展現了美國大兵的‘悲憫’情懷,而以身犯險尋找失蹤男孩的下落,更是表現出美軍願意與當地人‘和平相處’的心態。

    宣傳時完全可以這麽——詹姆斯在片中的所有行為,從開頭的拆彈到最後的追擊恐怖分子,都是不顧個人安危在拯救他人,堪稱英雄主義的化身。

    這樣的“光輝形象”自然是全美主流意識形態願意看到的。願意樹為榜樣的。

    如果讓這樣一部影片通過奧斯卡這個強勢平台傳播至全世界,無疑是重塑美軍和美國政府形象的一次效果顯著的公關行為,同樣,經過前幾年伊戰反恐影片的反思、批判潮流,美國民眾也正在緩慢恢複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對戰爭的支持和認同。

    影片中美軍以正麵形象重新出現、英雄主義回歸,也是全美民眾所樂見的。

    奧斯卡畢竟事好萊塢的奧斯卡,是全美的奧斯卡,它的立場會偏向哪方可想而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