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好萊塢

第八百二十三章 勝利者才有的特權(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在這裏,娜塔莉明顯改過劇本,通過詹姆斯出的——美國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麽,伊拉克人也不屑於讓美國人知道他們想要什麽——恐怕就是對這種情況極好的寫照。

    戰爭之下,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弱者,雖然‘貝克漢姆’還活著,但躺在那裏充做屍體炸彈的孩子卻是真實的。

    整部影片雖然偏向於寫實平淡,但也有例如“人體炸彈”之死這樣的高.潮。

    一個伊拉克人主動向美軍巡邏隊求助,身上被綁上了炸彈,但他不想做“人體炸彈”,央求美軍拯救他。

    這是一個定時炸彈,留給詹姆斯的時間隻有兩分鍾,詹姆斯爭分奪秒的拆彈,按照全世界電影的慣有模式,詹姆斯必然會在最後一秒剪斷紅線或者藍線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後出現軍民大聯歡的局麵。

    然而,時間沒有走到最後,詹姆斯也沒有選擇紅線還是藍線,就放棄了拆彈,伊拉克人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離過程中被氣浪掀翻在地,娜塔莉再次用殘酷的結局粉碎了觀眾的奢望,這就是戰爭,戰爭不是拍電影。

    這種情況粉碎的不僅僅是觀眾的希望,還有影片的票房,這樣冷冰冰的電影能夠大賣那才奇怪。

    全世界歡迎美國大兵的情況沒有出現,詹姆斯撤離時,伊拉克的孩子們跟著悍馬吉普狂扔石頭,而詹姆斯無法適應回國後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戰場。

    這兩個片段的交相呼應,戰爭已經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讓人無法抗拒,更讓人無法逃離。

    在伊拉克後代心中,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在以後的歲月裏隨時發芽開花結果,而美國大兵已經深陷戰爭而無法適應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戰爭成了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

    雙方都是犧牲者,沒有強弱之分,都被一個叫“戰爭”的魔咒驅使著……

    作為導演,娜塔莉沒有在電影中直接對戰爭做道德判斷,沒有通過戰爭場麵的殘酷來喚起觀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也沒有製造戲劇性場麵來諷刺美國發動戰爭的原因。

    當然,她更不會“站在”伊拉克的立場上以他們的觀點來看待眼前這場戰爭。

    娜塔莉極好的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影片所有的反思,都是站在了美利堅的立場上,都是基於美國是伊拉克戰爭的勝利者這一最基本的條件。

    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對戰爭反思,那是勝利者才有的特權。

    當戰爭可以獲得巨大利益時,他們無畏進攻;當戰爭的正義性存疑時,他們仍然不會放棄……

    從某些方麵來,《拆彈部隊》完全繼承了好萊塢戰爭反思電影的優良傳統,完全符合現今的社會政治形勢,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需要,也符合總要在政治上表態的奧斯卡的要求。(未完待續。。)R57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