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1/3)

    盡管遼東戰事還在進行,但收複錦州則意味著結局已經基本可以確定,隻不過是戰果大的問題了。⊥說,

    而隨著湄、河兩省第一季糧食的收獲,錢糧情況進一步緩解,朝廷又有了支撐戰事持續的資本。

    國力在戰事未息的情況下還能夠蒸蒸日上,這是不爭的事實。和平的環境,中低的賦稅,惠民的政策,使安定下來的民眾爆發出極大的生產熱情。這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更是改善自己的生活。

    南方經濟恢複得最快,準確地,振興似乎更確切。由於戰爭的刺激,加上民生的需要,再有光複得早的關係,百姓日漸富裕,與之相關的工廠、作坊都得到了一個發展的良機,產量步步提升。而邊市的開放,無疑又為眾多的產品提供了巨大的銷路。

    北方呢,就隻能用恢複來形容了。但可喜的是耕地麵積的大幅增長,玉米、土豆、番薯等抗旱高產的作物在政府的強令下推廣種植,據估算的產量,秋收之後雖然還達不到糧食自給自足,但政府補貼的數量卻可大幅下降。

    當然,北地也有經濟率先恢複的地方,便是主要的交通線上的村鎮城市。大量的商隊馱運著商品趕往邊境貿易,衣食住行的需要刺激了沿途的經濟發展。客棧、飯館,以及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更有眼光超前的工廠主直接在北地建廠,就近銷售商品。

    而人頭稅的緩交和減免,官府的引導和鼓勵,釋放了百姓遷徒的束縛,田少人多的地方向地廣人稀的地方移動,這是曆來所有的習慣。也是供需矛盾和經濟規律在起著作用。

    廣東、福建、浙江、雲南、湖南、湖北,這六個省的地方行政長官已經分別上了奏折,希望朝廷不要再向這幾個省安置農業人口。雖然土地緊張的情況隻是剛剛有些端倪,但這些地方長官能看得這麽遠,還是令朱永興感到欣慰。

    而從另一個方麵來看,這無疑也是跟人頭稅大有關係的。既然人多並不意味著收稅多。地方行政長官便要考慮地方的穩定,以及本地百姓對外來人口爭地的擔憂和顧慮。

    和平的環境,人頭稅的逐步取消,土地的寬裕,經濟的發展,接下來是什麽?朱永興心中當然很清楚,人口的大量增長是可以預期的。人口眾多,是利還是弊?不管日後如何,就目前來是件好事。而且。就現在的科技水平,想限製人口也缺乏相應的措施。

    而這就需要政府有預見性的眼光,解決土地、生產力、資源等因為人口增長所要麵臨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遙遠,但要算起來的話,以現在的婚育年齡,按二十年一代為基數,在朱永興有生之年便會至少有兩代人出生。

    因為朱永興的存在,華夏大地沒有了曆史上的“三藩之亂”等削減人口的浩劫。人口的增長又是呈幾何級數的,幾十年後。人口過億是沒有什麽疑問的。而從一億到四億,曆史上隻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英國通過開拓殖民地、推進工業與技術革命以及開展對外貿易,解決了英倫島國人口膨脹問題,安全繞過了“馬爾薩斯陷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