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不妙的前景(1/2)

    清軍緩緩後退,而明軍火箭的攻擊還沒有停。←說,俄爾哈不由得恨恨地啐了一口唾沫,回頭望去,遠處明軍的戰陣如山嶽般巍然不動,他似乎能看見明軍士兵鐵麵具後麵冷誚的目光。耀眼的閃光湧動起來,明軍的陣線向前移動了,刺刀如林,反射著刺目的光。

    “有道是窮鼠噬貓,韃虜此番反撲的氣勢倒是很足。”衛樸收起了望遠鏡,抿了抿嘴角,又是嘲諷的冷笑,“可也僅此而已。”

    戰況的激烈遠不是衛樸所的那樣輕鬆,但勝利者是可以如此故作驕矜的。當然,衛樸有自己樂觀的理由,有勝利的信心,這些都源於後方的補給。不僅是物資,還有新兵,缺一個補一個,再打下去也能保持數量和實力。

    定額定編,使各支軍隊的軍餉得以控製,同時,一視同仁的補充也消除了將領們有保存實力想法的空間。軍人嘛,就是要專心打仗,不用糾纏於亂七八糟的事情。

    文臣督軍,沒有;太監監軍,更不可能。將領有指揮的自由,可卻並不能成為擁兵自重,甚至舉兵作亂的條件。因為沒有了私軍,餉糧都由朝廷供給,退伍、傷殘的安置到位,陣亡的撫恤優厚,將領們沒有了家丁,也無法控製軍官的晉升,誰還會參與作戰?

    到底,隻有自己做得不好,才會擔心軍隊,擔心武人。也隻有積弊叢生的製度,才有明末士兵不堪戰、不願戰,將領畏死怯戰、貪婪自私的局麵。

    而大明積弊最深的便是軍屯製度。早在明建國初期,朝廷用駐防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防內地,還是邊疆。每個兵士都由國家分配給一定數量的土地,都要自己耕種,自給自足,這樣可免去百姓的負擔與轉運糧餉的困難。

    應該,這種以守軍耕種的屯田法在一定時期收到了效果。但是,好景不長。廣大軍士辛苦耕種的土地和收獲的糧食逐漸被他們的直接統治者——各級將吏、地方大員任意占種和侵奪。屯田製遭到破壞,而奪占耕地者迅速富裕起來。

    這些奪占者有鎮守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總兵官、副總兵官、都司指揮使,就連那些千戶、百戶等低級官吏和他們的子弟也敢於侵奪。駐守邊疆的將吏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都私自設置自己的莊田,霸占水利設施,奪占肥地、好地,隨意役使部屬軍士為他們耕種,收獲全部歸己。

    明代的邊防軍多由罪犯充任。列居九邊之首的遼東,戍邊“軍士多以罪謫戍”。他們被加上各種重罪名目而充軍到遼東。編入軍隊。一年到頭,他們除了修城、擔任守衛,主要任務就是從事屯田。他們真正成了當地各級將吏的農奴,份地隨意被奪占,收獲物可以隨意被征收或全部沒收。

    於是,朝廷窘於財政,士卒陷於貧困,隻養肥了一群擁兵自重的軍閥。以及他們手中少量的家丁精銳。這樣的軍隊,戰力如何保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