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二百七十七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1/5)

    這樣,一些沒有土地的百姓便不需再租佃土地,從而從地主的剝削束縛中解脫出來。  看最新最全有一些地主豪紳不管願不願意,都減輕了佃戶的租稅,贏得了讚譽,同時也會吸引其他無地者前來租佃。長此以往,吝嗇、貪婪的必然會惡名在外,少人或無人再做其佃戶,田地便由他們自己種罷。

    從曆史數據,以及推算來看,此時中國的人口(當時通常以“丁”為統計單位,相當於漏報了六成以上的人口)應該是在三千萬左右。長期的戰亂使土地荒蕪,人口減少,可謂是地廣人稀。也就是,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並不突出。等到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將大量無主田收歸國有,又可以實施新的惠民政策“公地放領”。

    雖然朱永興暫時不以強製法令規定減租減賦,卻以另外一種方式擠壓為富不仁、貪鄙無度的地主豪紳的剝削空間。剝削固然不可能消滅,但卻要有一個限度。

    登基是最大的喜慶,潘永昌等人當然希望少些波動,少些不和諧的聲音。白了,就是粉飾太平,營造一種萬民擁戴、實至名歸的氛圍。

    從古至今,蓋莫能外啊!朱永興心中感歎,這便如同後世領導巡視或視察,下麵忙著遮醜,或是壓著問題,是一樣的。

    “陛下,查抄附清罪人,流放其家眷的事情是否可緩行?”查如龍上前請示道:“光複各地皆是喜氣洋洋,一派新朝氣象,這哭啼吵鬧,有礙觀瞻。”

    “示民以恩是一麵,示逆以威是另一麵。”朱永興搖了搖頭,道:“登基隻在這南京城內。亦隻一,難道還有哭啼吵鬧、擾亂大典的事情嗎?”

    “是,微臣愚鈍,謹遵陛下旨意。”查如龍躬身而退。

    本意是好,但時不我待,朱永興亦是想多籌集錢糧。些許暇疵也便不在意了。新皇登基,又適值大勝,光軍中的賞賜便是不的數目,又要給官員加俸,推出退休金製度,不抄逆產,便隻能延緩北伐的時間,從而騰挪出錢糧來啦!

    同時,這也是對江南士紳勢力的一次削弱和打擊。且名正言順。那些在清朝為官的,定義為漢奸也不過分。滿清降革明朝士紳,作為打擊江南士紳的手段,朱永興則采用此招兒。

    處理完諸多事務,朱永興才離開總理處,回轉“煦園”,也就是原漢王府東半部的“新漢王府”。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招撫勁敵陳友諒舊部。為陳友諒之子陳理建造了漢王府。其後,明成祖封其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又擴建原漢王府東半部為“新漢王府”。

    雖滿城,也就是南京皇城在戰火中未受大的摧殘,但宮室本就甚,不比北京皇宮有景山、北海、中南海、禦花園等休憩遊玩之所。待成祖北遷,南京宮室無人翻修。這麽些年下來,雖然有留守的太監內臣看顧。卻也很是破落。到了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 倒是進行了一些修複工作, 興建了奉門,慈禧殿等建築,卻依然不令朱永興喜歡。

    所以,他隻是很吝嗇地花了一些錢,將皇城簡單修補後。作為各部辦公之所。而原漢王府作為臨時的皇宮,作為朝會之用,又另指了數間房屋給總理處辦公,以方便就近谘詢擬旨。煦園則作為內宮,由他和兩位夫人,以及一眾女官、侍女居住。好在他的眷屬和下人一直不是很多,煦園盡可夠住。

    不大興土木,不耽圖享樂,朱永興的節儉和簡陋,倒是激起了一陣好評。大家都認為他未喪大誌,在這南京亦是暫時的打算,揮師北伐,定都北京,是很快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