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四十三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1/4)

    陳佐才迂腐,曆史上還是個用特立獨行給時人做出了“忠義”的精神樣板。盡管其嚴守“君君臣臣”的言行不為朱永興所喜,但要使蒙化府真正歸於治下,成為抗清大業中的一分子,陳佐才的出身,以及他與左星海的關係,倒還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適的。

    所以,朱永興表麵上並沒有表現出什麽,倒是給了陳佐才蒙化府流官的職銜。因為,陳佐才熱血、熱心,必然會盡職盡責,讓蒙化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而不是象以前那樣隨風倒。至於左星海的要求,朱永興也痛快地答應下來。輸民授地,反正土地有的是,散其民,分其權,這是打破土司製度的長遠之計,而那些土司卻還以為占了便宜。

    朱永興率軍出大理時,諸事已經基本安排妥當。如果騰衝之戰讓人們看到了黑暗中的閃光的話,滇西反攻則是拔開了一塊烏雲。經曆了清軍的暴戾,被明軍再次解放出來,壓抑於民眾心中的陰霾散開,感受到反差之後的人民更希望那壓抑的日子不會再來。

    明軍待遇的提高,以及在安南的兌現,再加上勝利的鼓舞,滇西新光複區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軍入伍。其中較有名望、率眾較多的有永昌張琦,大理張泰、梅阿四,鶴慶尹士餓、繆士鴻等。

    被俘虜的甘陝綠營和湖廣綠營清兵經過甄選、懾服後,大半都補充進了晉王李定國和趙王白文選的部隊。因為朱永興還要率軍回援元江,不好帶著過多尚有待教育,未證明其忠誠的部隊。

    如果加入新增的幾支助戰土兵,從反攻到現在,明軍的總兵力非但沒有削減,反倒增加了萬餘。但戰力卻不好。朱永興覺得還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和訓練,才能再堪大戰。所以,盡管晉王李定國率領部隊又奪取了守軍寥寥的洱海衛(現祥雲縣),擊敗了來援的剿撫前鎮,並且做出向姚安、楚雄繼續進攻的姿態,但滇西反攻實際上已告結束。

    貪多嚼不爛。這一直是朱永興所稟持的原則。而滇省清軍就是因為要守衛的地域廣闊,才被明軍抓住了其分兵防守的弱點。再加上使用了卓有成效的破城手段,清軍的死守就變成了守死,被明軍個個擊破。

    隻要在滇西站穩腳跟,養精蓄銳,並對楚雄、昆明形成西麵的戰略威脅,那就達到了此次反攻的目的。元江戰役如果再能獲勝,滇省的戰略態勢就將變得對明軍更加有利。昆明的清軍要麵對西、南兩個方向的威脅,既要重兵防守昆明這個具有極大政治意義的城市。又要抽出機動兵力進行攻擊,顯然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而滇省的地形地勢、氣候水土,顯然更有利於明軍與清軍的周旋作戰。朱永興更希望在滇省牽製並消滅更多的敵人,以便在滲透開辟四川、廣西戰場的時候,能夠減輕阻力。

    等到朱永興率軍到達洱海衛城的時候,晉王李定國和趙王白文選都趕來商議以後軍事布署,並為朱永興送行。而在洱海衛城,朱永興看到民眾參軍者甚眾。多是由周邊村莊而來。這正是他下達的諭令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影響會越來越廣。

    明朝初定雲南後。隨藍玉、沐英平定雲南的以漢族為主體的軍隊,便都留下來屯戌在雲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下令把留戌的軍屬全部限期從內地送往雲南。而進入雲南的軍隊便成了落籍的軍屯戶,尤其在洱海衛壩區為多。很多村莊也還保留著所、營、屯的名稱,如後所、前所、左所、劉官屯、董營、孔五營、阮家營等。

    這些屯戌明軍的後裔對皇明的感情顯然比少數民族要深,而且軍人之家今年免交租糧賦稅、以後隻交收獲兩成的諭令。對於遭到入滇清軍搶掠、財產損失嚴重的百姓來,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畢竟這意味著今年能夠緩口氣,家人能多吃上幾頓飽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