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秦始皇陵

第1章 何為盜墓,何為考古!(3/3)

    可以斷定,秦始皇帝陵地宮裏充斥著無數水銀。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裏到底有沒有水銀這件事,專家們測量了秦始皇陵地表土壤中水銀的含量,發現土壤中汞離子的含量是普通土壤含量的7~8倍。

    秦始皇陵的封土上種有許多石榴樹,這些石榴樹長勢緩慢,從這些石榴樹的生長情況推斷,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是真實的,秦始皇陵裏的地宮裏的確有大量的水銀,水銀的數量在100噸以上。

    眾所周知,水銀也就是汞,它是一種劇毒的物質,如果皮膚上沾上一點,就會導致皮膚潰爛,而水銀蒸發後形成的蒸汽也含有劇毒。經過2000多年的歲月沉澱,大部分水銀都已蒸發,蒸發後的蒸汽環繞在地宮裏,如果貿然發掘秦始皇陵,地宮裏的水銀蒸汽勢必會擴散,而擴散的規模是人們無法控製的,甚至有可能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一樣,造成極其嚴重的生態災難。

    第二個原因:考古科技不成熟。《史記》中記載: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秦始皇陵裏有數不盡的珍寶,雖然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但在地下無氧的環境下,大部分文物會保留其原始樣貌。

    例如在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過程中,科考人員就發現許多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有顏色的,然而他們一旦接觸到空氣,顏料就會瞬間揮發。

    以現在的考古科技,想要完好地保存住這些文物的原始特性,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不能完好地保存住秦始皇地宮裏的文物,那麽發掘出來又有何意義呢?

    從科學考古的角度來衡量發掘秦始皇陵這件事,目前時機並不成熟,因此許多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都不主張發掘秦始皇陵。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去衡量發掘秦始皇陵這件事,泥土對文物的保護要遠遠大於人類對文物的保護。

    第三個原因:國家不允許主動發掘皇陵。

    1956年,我國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發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辦,並主動去挖掘一座皇陵。

    考古工作者和曆史學家原本認為萬曆皇帝在位48年,他的陵寢裏會有許多有關於明史的文物,這些文物對專家們解讀明史會有極大的幫。

    然而,由於考古技術不足,造成了許多文物的損毀,同時由於特殊的曆史年代原因,這些文物又遭到了二次損毀,最終定陵發掘出來的文物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鑒於定陵考古發掘的慘痛教訓,國家文物部門規定:此後不再主動發掘任何一座皇陵。

    盜墓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件被人們憎惡的行為,即便是打著官方的名義考古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因此,許多專家都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不應該去主動發掘任何一座陵墓。

    正因為有這個規定,秦始皇陵的發掘計劃才會被無限期地推遲。

    發掘秦始皇陵雖然能夠得到許多珍貴的文物,並且會形成一些考古成果,如果這些文物不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還不如讓它們繼續留在泥土裏,那樣的話不僅對得起我們的祖先,也是對我們的子孫後代負責。

    發掘秦始皇陵一直是一個慎之又慎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國並沒有製定發掘秦始皇陵的計劃。

    雖然沒有計劃,但是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的科考卻從未停止過,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即便不去發掘秦始皇陵,我們也能夠從這座皇陵上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