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紅塵怨

番外之華胥介紹篇(1/5)

    華胥

    華胥,也稱華胥氏,風姓,故裏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 。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華胥國的女首領,她是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遠祖,譽稱為“人祖”,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始祖母”。伏羲、炎帝、黃帝功勳卓著,在華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由此興盛 。關於華胥的記載最早見於《列子·黃帝》,其後上百種典籍均有記載。

    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母係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相傳她踩雷神腳印,感應受孕 ,生伏羲和女媧 ,傳嗣炎帝黃帝,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部族生存,帶領遠古先民們不斷遊徒,足跡遍布黃河流域,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文化,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學界普遍認為,處於黃河流域上中遊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華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因此,中華民族之“華”源於華胥之“華”。

    華胥逝世後,卜葬故裏孟岩,即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曆代文獻典籍的記述表明,華胥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她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脈親情。因此,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氏族考證

    華胥又稱華胥氏,出生於華胥國。在古史文獻裏,她頗具神話色彩,“蛇身人首,有聖德”  。又雲其“履巨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

    華胥是上古時期母係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即《春秋世譜》所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同時她也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即《國語·晉語四》所注:《世本》原著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

    除最早記錄華胥的《列子》外,《莊子》裏也兩次提到“赫胥氏”,即“華胥”。

    “赫”與“華”都是“胥”字上端餘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頂端的花朵來比喻,就是“華”,是花。

    西周青銅器《毛公鼎》、《命毀》等銘文的“華”字,象草木開花。《說文解字》、

    胥字演變

    《爾雅·釋草》、《廣雅》等,認為“華”即“榮”。“因此,華字便含有美好、光彩、聲色、風采等雅稱。  ”華、華夏之稱,來源於華胥,中華之稱亦然。《華夏考源》一文從文字訓詁得出結論:“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華夏就是華胥。因此可以說,華夏文化就是華胥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也就是華胥文化了。”

    古今史學家對華胥的研究,一直未中斷過。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挖掘曆史文化、發展旅遊事業熱潮的興起,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備受重視,華胥也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她是新石器時代(1萬年前)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氏族延續時間很長,一直到仰韶文化前(約6500或6000年前)。

    華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於華胥國之說、生於雷澤之說、生於九河之說、生於華胥之洲說等。分析諸說,文史專家讚同華胥的故裏在今陝西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並安葬於此之說,因為這裏在文獻中的記載詳細而可靠。

    晉代王嘉《拾遺記》雲:“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清吳乘權《綱鑒易知錄》雲:“太吳之母居於華胥之渚(今陝西藍田),生帝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裏的藍田縣華胥鎮。

    宋敏求《長安誌》引後魏《風土記》雲:“西有尊盧氏塚,次北有女媧氏穀,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誌》引《三秦記》雲:“驪山巔有三皇廟,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道”,“又呼為人祖廟”。《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六“藍田縣”條之載,與後魏《風土記》相同。又雲:“藍田衛三皇舊居,境內有華胥陵。”《陝西通誌》雲:“三皇祠在藍田縣北三十裏,祀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蓋伏羲氏、女媧氏皆華胥氏所出,故祀於故裏。”《西安府誌》的記載與此相同。

    《藍田縣誌》載:“藍田縣內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陵在今華胥鎮北的孟岩村。“在緊靠村子西邊也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舊稱宋家圪撈)”,與“華胥渚(華胥與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此地即華胥懷孕後棲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經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

    與《宋書·符瑞誌》的記載相近”。“今華胥鎮紅河下遊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可資佐證:三皇時代的部落中心即華胥國。華胥的姓氏為風,是現西安市藍田人。她處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媧和伏羲的生母,又是華胥國末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與天地八荒進行抗爭和孕育文明的領軍人物。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新斌認為:華胥是以母權製為代表的前伏羲時代的人物,是中華人文母祖,是中華民族前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陝西藍田保留有華胥的遺跡,並有藍田猿人的發現,二者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體現,並有著內在的聯係,以二者為代表的藍田文化,在中華文化源頭的探索過程中,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感應受孕

    有關華胥感應受孕生伏羲的古籍很多,《帝王世紀》 、《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詩緯·含神霧》 、《潛夫論·五德誌》  、《緯》卷十一  、《河圖握矩起》 、《孝經·鉤命訣》  、王嘉《拾遺記》等文獻,均記載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有娠而生伏羲。

    相傳華胥外出,在雷澤湖邊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別大的腳印,好奇的用腳踩了一下,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生下伏羲。

    西遷甘肅

    華胥氏族在華胥之渚(今陝西藍田)日益發展,人口有所增長,需要尋找新的食源地。於是部落內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東發展,華胥則帶領部落之民向西遷徙,一支居於華亭(今甘肅慶陽華池縣),本人的一支居於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逐漸形成新的“聚落”。當地的土著氏族與遷來之族和睦相處,並加入其部落,尊奉華胥為首領。她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摸索,發明了彩陶器。這種製陶技術受到先民喜愛,很快在周圍的氏族先民中傳開,華胥便派族人去傳授技術,幫助其他氏族先民製造彩陶。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和西山坪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現和發掘,佐證了距今8000年前,天水確有較為進步的氏族部落。大地灣的聚落遺址和文化,大體可與華胥部落相比附,先民有了半地穴式的方形、橢圓形簡陋住房,陶器有紅褐色與灰褐色兩種。大地灣類型文化遺址在西漢水和嘉陵江上遊的西和、禮縣、徽縣等地區均有發現,說明華胥族人已遷入該地區,或是其文化已影響到今甘肅東南部地區。當時天水地區還遷入了燧人氏族之民。他們和土著逐漸融合,向西(今甘肅中部、西部及青海等地)、向南(今甘肅隴南、陝西漢中及四川等地)遷徙和發展。

    華胥在成紀住居住一段時間後,留氏族於此,便帶領一些氏族先民沿渭水東返。

    生子成紀

    《精編廿六史·五帝》雲:“其母華胥氏,居於華胥之渚。華胥即今陝西西安府藍田縣是也。一日嬉遊入山中,見一巨人足跡,羲母以腳步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紅光罩身,遂因而有娠,懷十六個月,生帝於成紀。”這是為伏羲出生編寫的神話祥瑞故事,以示伏羲與其母華胥不是凡人。伏羲氏約生於8000年前(一說7500年前),大體與華胥氏相接。

    華胥懷孕數月後,帶親從去巡察故地族民生活、生產狀況,先渡過渭水、涇水到達華亭(今甘肅慶陽市華池縣),又到達成紀。由於勞累和臨近產期,不能返回華胥渚,便在成紀生了兒子伏羲。這便是華胥為何既居華胥之渚,又生伏羲於成紀的原因。再後華胥懷孕又生女媧,伏羲、女媧氏族東遷,華胥年邁,遂安居於華胥之渚,去世後葬於此,先民埋葬並祭祀。

    東返陝西

    華胥帶領族人返回隴山以東,可從考古文化中尋找。陝西寶雞距今約8000年的關桃園前仰韶文化遺址,說明華胥族曾遷居於此。之後一氏族留居(後發展為部落,並向外遷徙),華胥則帶領一些氏族東返。“華胥氏自華亭經華池、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而遷至華山地區,創造了彩陶文化。

    ”這是留居華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後的東徙,非華胥本人。華胥帶的部落氏族較多,一路時有留居者,又有分路遷徙者。她本人帶的氏族當返居於麗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藍田縣,一個氏族則遷入商州(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從而帶入了“華”的名稱,如華陽、華胥渚、華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貢錐指》雲:“華陽,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經》有陽華之山,即華陽”。“其他即古陽華藪(澤之義),蓋藪因山得名,山藪在華山之陽,正禹貢之華山也。”《山海經·西山經》雲:“華山一名太華。”

    《白虎通》雲:“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日華山。”《華山記》雲:“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仙佛奇蹤》雲:五代時,道士“陳摶居華山,有一客過訪,正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客怪而問之,其人日:此先生華胥調,混沌(指盤古氏)譜也。”何光嶽釋:“華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華胥氏以花為圖騰之義”;“那‘異人’把華山看作為華胥氏之地。可見華山乃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漢於華山之北置華陰縣,今縣城南有掌華山,華山南有華陽鄉。華縣西有臨潼縣華清池,旁有華清官。華縣北鄰大荔縣的東北有華原”。這些“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有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