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紅塵怨

再戰逐鹿背景資料之刑天(1/3)

    刑天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之一,和黃帝爭位。據《山海經·海外西經》當中記載:”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征圖騰。刑天原本有可能是華夏族無名神隻,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載,稱作”刑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禦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幹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陶潛此詩寫成後,”刑天舞幹戚”一詞,因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幹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古籍記載

    山海經載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與帝爭神》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譯文】形天即刑天,刑天和黃帝在這裏爭奪神位,黃帝砍斷了他的頭,並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兩乳為雙目,用肚臍作口,操持幹戚來舞動。

    評曰:常羊山從此陰雲鬱結,碧天不開,還時時聽見悶雷在山穀中轟鳴回響。據說那是失敗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揮舞武器,在與敵人作戰。

    宋·邢凱《坦齋通編》引段成式《雜俎》:”天山有獸,名刑天。黃帝時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曰:吾以乳為目,臍為口。操幹戚而舞不止。”

    詩人記載

    學海拾遺

    相關內容

    刑天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作為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早已被神化,在民間藝術與文化作品中廣為流傳。

    事實上刑天真的在曆史上存在嗎?對於神話傳說是否有其真實性,學界一直是有所爭議的。比如廣為人知的盤古開天辟地,實際上是三國時期南方少數民族的傳說通過蜀國流傳進關內,在此之前並沒有類似的記載。

    因此在考據神話時代時,學界給出了”文化分層”的概念。就像地質學的沉積物,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會沉積在下麵,而廣為人知的神話實際上是後代加工的,這個理論同樣也適合刑天的傳說。

    ”刑天舞幹戚。”幹就是盾牌,後世如”幹戈”、”矜幹”等詞皆是由此演變而來。而戚實際上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斧子,它的主要功效體現在代表權力與氏族關係而非戰鬥。

    戚是鉞的一種,名為戉,是一種有裝飾的武具,代表了氏族關係,也就是同宗的兄弟氏族,象征性比實用性更大。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刑天與炎帝部落,也許有同宗關係。

    而刑字右邊從刀,本身就是割殺之類。而天,本義為顛,顛就是人的額頭,用修辭學以點代麵的手法表示刑天是被砍了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