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679(1/3)

    195年注定了是一個將要改變的年份,這一年是世界各國大選換屆的年份,在英國丘吉爾卷土重來,以77歲的高齡再次當選為相。  . .而在美國總統競選也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隨著艾森豪威爾宣布競選並成功的被提名為共和黨候選人,這場大選就變得相當有意思了。

    對共和黨來,這是終結民.主黨二十年統治的最好機會了,羅斯福已經死了,杜魯門又沒戲了,輪也該輪到共和黨執掌下了。尤其是他們成功的拿下了艾森豪威爾這個大英雄,有艾森豪威爾這塊響當當的牌子,民.主黨拿什麽跟他們爭?

    民.主黨人的想法很正確,這一屆大選確實懸念不大,因為雙方候選人的差距比較大,誰聽過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而誰又不知道艾森豪威爾?

    反正看上去是聽沒有懸念的,當然其實中間並不是完全沒有波折,主要的波折就出在了艾森豪威爾的選擇上。在艾森豪威爾決定參選之前,這位的黨籍並沒有著落。

    可能在某些同誌看來這太不可思議了,入黨不是一件挺嚴肅的事兒嗎?艾森豪威爾一把年紀了這個事兒怎麽會沒有著落?早幾十年他幹啥去了?

    這個事兒隻能國情不同,也許在蘇聯入黨的最好時機也就是二三十歲的時候,大部分黨員都是在這個年齡段入黨的。但是在美國不一樣,如果不是下定決心要從政,很少有人會年紀就入黨。對於一般的美國人來,入黨啥的離他們太遙遠。他們可能傾向於或者喜歡某個黨派,當不一定代表他們就會積極加入那個黨派。

    艾森豪威爾就屬於那種比較普通的美國人,他的出身很一般,早年立誌從軍時恐怕也沒有想過什麽政治方麵的事兒。而且實話實,艾森豪威爾這一代美**人並沒有趕上好時候,剛剛打完一戰,元老院就大裁軍放馬南山,一度艾森豪威爾的飯碗都可能保不住,還是巴頓找關係給他謀了一個麥克阿瑟副官的職務。

    整個三十年代,艾森豪威爾恐怕也沒有想過在政治上有什麽建樹,雖然當時的他在軍事能力上就不算突出,而是組織能力很強,尤其是善於跟政治打交道。

    反正那時候的艾森豪威爾恐怕也沒有想過自己今後會當上美國總統,自然的政治理念也無從談起。可能他當時比較認同共和黨的理念,但是他是絕對不會表現出對共和黨的傾向,畢竟當時的美國總統是羅斯福,這位可是鐵杆的民.主黨人。而一個共和黨背景歐洲盟軍總司令可能會讓總統不喜,艾森豪威爾隻要稍有有一點政治智商就應該選擇中立,不表態才是最佳選擇。

    應該這種不表態讓艾森豪威爾受益頗大,因為我們能看到二戰結束之後共和黨依然沒有什麽起色,幹不過羅斯福不竟然還幹不過杜魯門,簡直是丟人之極,而且每一次共和黨在競選結果出來前都是雷聲大雨點,輿論和民調看好,但就是沒辦法登上那個寶座,簡直能氣死人。

    連續輸了二十年之後,共和黨內部要沒有危機感那真心是假的,所以對於新一次大選他們是誌在必得,所以也是拿出了最好的籌碼籠絡候選人。

    可能有同誌會奇怪,一個黨派還需要籠絡候選人?這太驚悚了吧?倒了吧?從來都隻有個人巴結集體的,怎麽能反過來?現在偏偏就反過來了,因為之前共和黨一輸再輸,實在是丟臉之極,所以他們就必須找出一個聲望高、形象好的眾望所歸的候選人跟民.主黨打擂台。而這一類的候選人,在共和黨籍的黨員中暫時還看不到,也就是共和黨必須臨時抓一個“外援”來幫忙。

    不要以為這很奇特,看看後世川普跟希拉裏的競選之爭,最開始川普明確了自己的共和黨籍嗎?這麽吧,最初的川普更像個無黨籍人士。甚至他後來明確了自己的共和黨籍之後,共和黨內部不是也有一大幫人不買賬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