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211 各懷鬼胎(中)(1/4)

    從地圖上看,阿列克謝耶夫的法似乎有道理,察裏津位於伏爾加河和頓河的匯集點,處於盧漢斯克的後方,向南直抵克裏木半島,能夠溝通裏海、亞速海和黑海,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很重要的糧食基地。

    如果能拿下這裏,就可以把整個烏克蘭的東南方向和克裏木半島作為基地,然後就能順著伏爾加河和頓河北上,兵鋒能直指莫斯科。就算無法在莫斯科方向取得進展,也能溝通東北方向,跟烏法取得聯係。反正,隻要有一點軍事常識,就知道奪取察裏津確實是一步好棋。

    坐在這個帳篷裏的,不管是科爾尼洛夫還是鄧尼金和弗蘭格爾,雖然都算不上什麽軍事家,但是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他們還是懂的。所以他們都同意奪取察裏津確實是個好想法。

    但問題是,想法好,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夠實現。軍事家跟一般軍人的區別就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但很可惜,這幾位都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如果兵員充沛且人強馬壯,他們都有把握拿下察裏津。不過現在,人困馬乏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去打察裏津,這幾位還真沒有把握。

    鄧尼金就首先道:“拿下察裏津是個很好的想法,但問題是,就算有弗蘭格爾將軍的支援,就算布爾什維克的主要注意力都被捷克軍團所吸引了,以我們現在的兵力也無法完全保證能拿下察裏津。”

    稍微一頓,鄧尼金很嚴肅地道:“我必須提醒閣下,這是冒險。或者是賭博。一旦失敗。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阿列克謝耶夫清楚這一點嗎?作為一個將軍,一個高級軍官,對此他是心知肚明的,以科爾尼洛夫和弗蘭格爾現有的兵力去打察裏津確實是在冒險,風險還很大!

    既然如此,為什麽他要鼓動這個計劃呢?原因很簡單,政治需要。自從布爾什維克同德國人達成了布列斯特合約之後,俄國的形勢似乎是比較明朗了——就像列寧的。一場內戰不可避免!

    如果布爾什維克能夠再下一城,消滅掉國內的反對派,那麽俄國今後半個世紀的走向就基本明確了,不用共 產黨將開辟地。反之,如果俄國國內的反對派造反成功,打垮了布爾什維克,那麽俄國恐怕將恢複到老秩序,也就是像二月革命勝利之後的那種狀態,繼續亂下去,甚至會呈現出一種群雄軍閥割據的狀態。

    當然。對於阿列克謝耶夫等人來,這樣的混亂是可以接受的。至少遊戲又重新回到了他們所製訂的規則當中,就算是亂也是民 主的亂、高尚的亂、道德的亂。比布爾什維克黑暗、殘暴的“秩序”要強一萬倍。

    可以想象,在那種混亂的狀況下,對野心家們來,是充滿了機遇的。不管最後俄國變成什麽鬼樣子,甚至分裂成幾塊幾十塊,隻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證,那才是真理。

    這一點兒都不是開玩笑,在曆史上,在俄國內戰中,白軍的頭頭腦腦之間,可是一點兒都不團結,更談不上什麽和睦。就比如這個帳篷裏坐著的兩個人,鄧尼金和弗蘭格爾,作為白軍的主要將領,這二位的矛盾後來就非常的尖銳,鬥爭那個叫激烈。最後弗蘭格爾被鄧尼金趕出了俄國。

    其他的,立憲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之間的糾紛,政治領袖和擁兵自重的軍閥之間的矛盾,林林總總的一大堆。可以從一開始,這批人就不是一條心,也從來沒想過要朝一個方向走,隻要是條件允許,這幫貨就會互相傾軋,爭權奪利。

    其實,二月革命勝利之後,就表現出了這種現象,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就不斷,這原本勢力最強大的兩個黨派之間的鬥爭,不斷的削弱著他們的力量,就算沒有布爾什維克,這兩黨遲早也會打一個你死我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