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201 新建議(1/4)

    國際共 產主 義通信聯絡處的建立,引發了無限的遐想,黨內腦子比較活、政治嗅覺比較靈敏的那一部分人,似乎是意識到了點什麽。不斷的有人打聽這個單位的具體職能,動作更快一點的,已經開始四處奔走托關係,準備在這個部門謀一個職務了。

    不得不,這個年代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工作還是比較混亂的,首先是因為黨組織極大的發展,吸收了一大批新黨員,這一批人中間絕大部分都是新近覺醒的工人群眾,理論水平是比較低的,短時間之內要想把他們變成合格的布爾什維克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一批人也有優點,那就是充滿了幹勁,那真是隻要組織一聲令下就前赴後繼悍不畏死。不過,老話也了,欲速則不達,積極性太高了,也是幹不好工作的。反正基層黨組織普遍充滿了浮躁的情緒,恨不得一口氣就建設好共 產主 義。

    這是基層的問題,而中層和高層問題更大,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一部分政 治投機份子,以及一部分政治野心家也立刻改頭換麵,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隊伍,他們給黨組織帶來的破壞比基層浮躁情緒要大得多。

    這批人擅長鑽營、擅長溜須拍馬,簡直是無孔不入。而如今的布爾什維克的幹部任用原則又很僵化,類似於蘇聯後來的官冊製度,也就是所謂的“登記—監督任命官員名冊”,白了,隻有進入到這個名冊中的人才能當官。而且一旦成功當官。其權力幾乎是毫無限製的。

    曆史上的19年11月1日。蘇聯中 央組 織局專門通過了一個決議。其中有兩個任命官員的名冊,第一號名冊由俄共(布)中 央委員會直接提名和任命,收錄了500個 最重要的職位,第號名冊由部門提名,預先通知中 央委員會等級分配後同意這些提名,再由部門任命,這裏確定了1500個職位。

    這一項製度,用現在的話來。就是權力太大又缺乏監督機製,產生問題也就是不可避免了。不過這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問題,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官冊製度的誕生,也是有曆史背景的。

    以前過,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之前,俄國的布爾什維克也就是數萬人,而且處於地下活動狀態,幾乎所有的黨員都是經過層層考驗和選拔的精英。

    但是到了1918年,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員的數量幾乎是爆炸性的在增長。相當多數的新黨員素質是不合格的,但是為了革命為了壯大力量。也隻能讓他們先加入進來。不過這些新加入的黨員中的絕大部分不管是能力、品質都不適合領導工作。

    而隨著蘇維埃政府建立,布爾什維克又需要有自己人去接管權力,於是乎問題就出現了。被群眾選舉出來的那一批新的黨員幹部,雖然群眾基礎不錯,但是能力實在不足,根本就不足以完全阻止賦予他們的任務。所以,也隻能挑選出一批有能力的人去幹實事,這就是官冊製度誕生的原因。

    應該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連列寧自己一開始在講組 織幹部任用原則的時候,也是優先強調民 主的,但是民 主選拔幹部的最大問題就是——聲望高不等於能力強,受擁戴不等於真的了解布爾斯維克的革命路線。

    而且這批民 主幹部因為是被擁戴出來的,對擁戴自己的基層群眾十分關心,幾乎是對他們言聽計從。群眾往左那就往左,往右那就往右。

    問題是,局部的利益有時候不一定跟全局的利益是一致的,每每基層為了維護自己的集團利益,就會跟大集體和中 央的路線南轅北轍,至少也是衝突不斷。

    所以到了1918年的春,被民 主選拔出的幹部折騰得都有些神經質的黨中 央實在是無法忍受了。就開始修正當時組 織工作的總體方針。當然,並不是完全不講民 主了。布爾什維克一直主張民 主集中製度,隻不過在此之前是民 主大於集中,而現在改成了集中大於民 主,也就是在強化中 央的指導權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