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50 繼續無題(1/4)

    當薩文科夫積極謀劃刺殺列寧的行動時,遠在斯德哥爾摩的的李曉峰並不知道這一切,不過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太緊張,反正莫瑞根還留在彼得格勒,有這丫頭看著,基本上可以保證列寧的安全。

    這幾,李曉峰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刺探德國情報上,可能有看官會奇怪,不是已經發覺了德國人的意圖嗎?為什麽還要接著刺探呢?

    一碼歸一碼,德國人在乎他這個仙人,算是談判中的砝碼,是終極底牌,太早拿出來就沒效果了。在這之前多探探德國人的底牌,沒壞處的。

    可能有同誌又有疑問了,你前麵不是了某仙人不知道該怎麽去探底嗎?怎麽才幾章的功夫就改口了?

    非也非也,此一時彼一時,以前李曉峰是覺得來瑞典打探德國的情報不靠譜,可他怎麽也想不到德國人已經在瑞典等著他上門了。以前某仙人是沒有打探消息的門路,而現在,像阿基莫維奇這種高級情報頭子都送上門來了,掌握了他的行蹤,李曉峰打探德國人底細的難度是直線下降了。

    確實很簡單,對李曉峰來一點兒挑戰性都沒有,這兩跟著阿基莫維奇把德國駐瑞典情報機關上下轉了個遍,各路的消息聽了一籮筐。當然,這些消息裏麵有重要的,也有不太重要的,總結起來就是德國內部對談判有很大分歧,而且擺在布爾什維克麵前的形勢很嚴峻!

    11月8日,俄國人民委員會拋出和平橄欖枝,向各交戰國發起照會。提出進行和平談判。對此。德奧兩國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德國的大中城市甚至因此引發了此起彼伏的和平示威和遊行,要求政府接受俄國人的建議,用談判的方式終結這場戰爭(其中,以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為首的“斯巴達克同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些大規模的示威和遊行,極大的動搖了德國政府內部的意誌,甚至在統治階 級內部都發出了結束戰爭的呼聲。經過三年的戰爭。德奧兩國經濟每況愈下,物資匱乏,國內的厭戰情緒高漲,在內部的壓力下,德奧兩國不得不同意了俄國的談判請求,開始跟越飛和拉狄克開展接觸。

    但是也必須看到,雖然德國人同意跟俄國接觸,開始進行和平談判,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心是想結束戰爭擁抱和平。因為在11月8號,俄國人民委員會發起的停戰照會不是僅僅麵向德奧的。並不是列寧想同德奧單方麵的議和。那個照會是麵向所有交戰國,是要求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一起停戰的。

    這樣的照會自然無法引起協約國集團的興趣。英法美三國根本就沒有鳥這個照會,甚至直接就不承認人民委員會的合法性。法**界的頭麵人物貝爾特洛要求俄國的軍人“阻止談判,把士兵都留在前線。”;

    而英國外交大臣得更露骨:“我們不承認蘇維埃政權的合法性,如今能代表俄國的隻有軍隊,我們將不遺餘力的支持卡列金和烏克蘭中央拉達!”;

    至於美國人,直接將不同蘇維埃政權發生任何關係,而且“堅決的反對任何能使俄國締結合約的談判!”。

    當然,協約國集團的拒絕一點兒都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一開始也拒絕了多邊談判,也就是他們對跟整個協約國集團和談也沒有興趣。從本質上他們跟英法美對和談的態度也是一致的,他們也不想就這麽結束這場戰爭。

    真正是德國的態度發生轉化的,是俄國接下來的表示:因為英法美三國的不承認不接觸,兩大集團一起停戰已經不可能實現。但是因為俄國人民的要求,人民委員會隻能選擇單方麵的跟德奧談判,並且很強硬的表示——是協約國列強迫使我們單方麵跟德奧談判的,一切的責任都由他們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