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雲之大夏帝國

東漢行政區劃(1/5)

    東漢建立後,在行政區劃工作上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恢複西漢時的郡縣名,清除王莽新朝時亂改的地名,重新規劃全國的郡縣,撤並了西漢時的縣、道、邑、侯國400多個,王莽時增置的郡縣基本上全部撤銷,郡國數量相應減少。二是在州的建製上做了較大的變動,劉秀全部廢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為交州,恢複西漢的部州,並固定其州治駐所。升大州級的權力。至東漢末期,體製基本上實行州、郡、縣三級。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製;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製。具體區劃如下: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裏(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裏、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左馮翎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阪、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1縣:雒陽、平縣、平陰、穀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蕩陰、林慮。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陳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穀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國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锧(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穀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範縣、穀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