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閥

第六百三十八章 讓日本人崩潰的盟友(1/3)

    第六百三十八章  讓日本人崩潰的“盟友”

    海參崴,民國9年11月。

    青島事件進入高潮之後,楊森決定動手了!

    和在外征戰的所有中國將領一樣,楊森被授予獨斷專行的權利,他可以在任何他覺得必要的時間做必要的事情。

    楊森眼中的目標隻有一個:

    如何盡可能多的收複中國失地!

    海參崴的局勢是非常負責的,在這不僅有俄國人,而且還有日本人、英國人,甚至包括日本人的駐軍!

    不過一直都有一個法,王恒嶽手下最膽大包的人就是楊森!

    “寧惹王述之,不招楊子惠。”

    這一句話,的就是楊森!

    青島大罷工甫一開始,楊森便趁日人全部注意力被吸引到青島之時,當機立斷,向海參崴之俄K L 0 5.隊提出最後通牒:

    民國9年,即公元190年11月1日前,駐守海參崴之全部‘敵人軍隊’必須撤離海參崴,否則中國第四軍團即行展開攻擊!

    這一個最後通牒裏,“敵人軍隊”四字大有講究。

    各國開始幹涉俄國之後,在赤塔州,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建立了蘇俄控製的“遠東共和國”,以海參崴為緩衝點。

    日英聯軍在1918年4月借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海參崴,但並沒有爆發戰爭。

    日英聯軍駐紮於海參崴,而“遠東共和國”的軍隊則駐紮於海參崴要塞,俄稱“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

    這一要塞極其重要,非但可以避免敵人從海上直接進攻,而且防禦堅固。其由1、、號堡壘,4、5號多麵堡,以及三個眼鏡壘組成,堡壘之間由有胸牆保護的塹壕相連。

    日俄戰爭期間,初步建設完成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日軍未能占領海參崴,被迫將攻擊目標轉向遼東半島和大連。

    日英聯軍進入海參崴後,與“遠東共和國”達成了微妙的默契,海參崴城內由日英聯軍控製,要塞由俄國人控製,彼此互不敵視,相安無事。

    英軍於1919年10月撤離,至此海參崴城內僅剩下日軍。

    加之此前為了幹涉俄國革命,日軍又從海參崴抽調了一大部分兵力,因此這個時候的海參崴已經僅僅隻剩下了日軍的兩個中隊。

    而楊森所的“敵人軍隊”,指的究竟是俄國人還是日本人?或者兩者皆有?

    中國身為幹涉國之一,對蘇俄以及其所控製的一切軍隊進攻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更加不用收複自己領土的軍事行動!

    中日盡管在青島發生了嚴重摩擦,但是在對待蘇俄革命的問題上,反而是做為“盟友”存在的。

    讓人啼笑皆非的關係!

    日本人想抗議也抗議不起來,楊森完全可以振振有詞的,“敵人軍隊”指的是蘇俄敵人,而絕對不是“幹涉國”的“盟友”。

    當然,楊森已經提出了警告,在最後通牒期限到達之前,中國人將全力收複海參崴,做為“盟友”的日本,當然隻能協助中K L 0 5.隊一起作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