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驍將

諸葛亮拿什麽恒久地感動著曆史?(1/5)

    [[[P|:00|H:84|A:L|U:hp://file.qidian./hapers/0105/1/15147164109058597500564.jpg]]]擅長寫作史詩的偉大詩人杜甫極讚諸葛亮,頌之為“萬古雲霄一羽毛”,華夏政史第一人。諸葛亮長眠陝西漢中,與武侯墓相輝映的武侯祠中那“下第一流”的大匾,和杜甫的名句一起,傾訴著國人對這位古聖先賢的無比崇仰。

    幾乎所有曆史名人,生前,人們對之總是或褒或貶;死後,隨著曆史的複雜演進,其所受毀譽也多有變化,甚至全譽全毀,尖銳對立,而又時反時複。唯有諸葛亮,其生也倍受讚歎,其死也盡享美譽,一千八百多年來,國人對諸葛亮,一直是有口皆碑,古今共仰。今所能見到的漢末魏晉史料,清清楚楚地記載著,諸葛亮自隱居隆中,到隨劉備走出茅廬,統兵治國,以及死後,人們對之幾乎都是眾口一詞,極盡讚美,偶爾有誰稍微點諸葛亮的不足,立即會遭到激烈反駁。在漢末魏晉人眼中,諸葛亮已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物。

    生前多美譽

    諸葛亮隆中讀書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而名士徐庶和崔州平卻“謂為信然”。德高望重的襄陽隱士龐德公更稱諸葛亮為“臥龍”,名士們也競相許之。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07年),劉備有次向著名隱士司馬徽打聽人才,司馬徽素有“水鑒”之號,極善識人,卻唯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問其具體所指,司馬徽答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到新野投劉備,受到劉備器重,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其願見之乎?”劉備讓徐庶去請諸葛亮,徐庶卻:“此人可就見,不可屈之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劉備即親往拜請,遂演出“三顧茅廬”的曆史名劇。管仲、樂毅,是何等樣的先賢?諸葛亮以之自比,時賢們竟“謂為信然”。龍自秦漢以後,便成了封建帝王的專喻物,而時賢們竟以之喻美諸葛亮,稱之為“臥龍”,這讚譽,真可謂高之又高了。而到建安十二年,諸葛亮還僅是個未出茅廬的7歲的青年。極力讚美他的幾位,除徐庶和崔州平與之同輩,龐德公和司馬徽都是其長輩,且正當盛年。聽了司馬徽和徐庶的讚譽便虔誠不移的劉備,那時也已47歲,也應該屬於諸葛亮的長輩,且也正當盛年。這樣一幫人這樣傾心於一個未涉世故的青年,足見諸葛亮身上,有著怎樣吸引和折服人心的魅力。

    隨著諸葛亮走出茅廬,人們對他的愛慕和讚美也就與日俱增。劉備初與之接觸,便“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理解,劉備告訴他們:“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二人對諸葛亮也日漸仰慕。劉備死後,諸葛亮秉政,國人更頌之為“一時之傑”。鄰國人對諸葛亮也真誠敬仰。孫吳名士太子太傅張溫使蜀,稱美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總百揆於良佐”,是“遐邇望風,莫不欣賴”,比之於古賢伊尹之輔湯太宗,周公之輔周成王。如此讚許引得吳主孫權妒火中燒,卻又不好公開發作,隻有“陰銜”之,借別的罪名將張溫廢黜。這明諸葛亮不僅聲名卓著,而且有著令人不得不服的威懾力。當時,諸葛家三兄弟“並有盛名”,而各在一國。諸葛亮的胞兄諸葛瑾仕吳,官至大將軍,舉國“服其宏量”。堂兄諸葛誕仕魏,為鎮東將軍、揚州刺史,名動京師。人們卻品評道:“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徑直把諸葛亮推崇為無與倫比的時代冠冕。

    死後倍得彰

    諸葛亮死後,人們對之追思不已。剛一死,各地就紛紛請求給他立廟,以便致祭,蜀漢王朝因禮製所限,沒有答應,老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多少年後,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漢王朝隻好順從民意而打破禮秩,在今陝西省勉縣諸葛亮墓附近為之建祠。以後不久,幾乎諸葛亮足跡所至,都有虔誠的人們為之立廟,“歲時伏臘走村翁”,香火不斷。本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雖聰慧過人,卻唯工書畫,並無傑出的政才和將才,蜀漢臣民因懷念諸葛亮,對諸葛瞻也倍生好感,朝廷每有善政佳事,不管是否諸葛瞻所為,人們皆競相傳告:“葛侯之所為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