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笑傳

第45章 西域烽燧連絲路 駝鈴聲中商旅旺(2/5)

    這時的藩部蒙古,各家都有自己的采礦活動,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可都是活躍得很。新疆的礦務啊,也得到了開發。在承平時期的新疆,塔城喀圖山金礦一度繁華得很,“列廠千區,礦丁數萬”,規模極大。可是啊,同治年間的動亂讓礦夫們四散而逃,金礦也就停辦了。到了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俄國人想要開采這個金礦,但被拒絕了。後來他們想和中方合辦,但年年虧損,所以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就停工拆夥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繼任巡撫潘效蘇又重新設立了“寶新公司”,以官商合辦的形式來經營這家金礦。

    新疆庫爾喀喇烏蘇的獨山子油礦呢,很早就被當地居民用土法采煉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新疆商務總局就以官督商辦的形式,把迪化四岔溝油礦承包給了商人去開采。到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地方還把該礦的樣品送去俄方檢驗,發現油質極佳,甚至可以跟美洲的石油一較高下!宣統元年(1909年),新疆商務總局就從俄國購進了提油機,還聘請了俄國人幫忙開采,終於獲得了本地產的石油。哎呀,這清朝的開礦曆程可真是一波三折啊!不過最後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呢!

    熱河這地方啊,礦業可真是發達!除了鹹同時期屬下蒙旗開采之外,到了光緒朝,境內各礦都已經被開采得熱火朝天了。特別是銀、煤、金這幾種礦,開采得相當成功,成了熱河稅收的大功臣!

    咱們來看看這稅收數據吧,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宣統元年的時候,熱河都統報告說,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五日到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底,熱河屬蒙旗的金銀煤各礦礦稅收入竟然達到了七萬五千四百五十兩!不過啊,這其中還包括了委員薪水、查礦川資等一萬二千二百九十二兩的開支,所以最後剩下來的就是六萬三千一百五十七兩。然後啊,到了同年的十二月底,這位都統又報告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熱河屬下的金銀煤各礦稅收又收了六萬一千五百二十六兩。這數字,簡直就像魔術一樣變幻莫測啊!

    外蒙古呢,也是個金礦寶地,蒙民和俄人都喜歡往那兒跑,去偷挖金礦。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的時候,有個俄國人叫柯樂德,他遊曆了外蒙各部之後回到京城,就向李鴻章稟報了外蒙私挖金礦的事情。他還遊說李鴻章讓他去開辦蒙古礦務,說這樣可以化私為公,給國家帶來厚利。李鴻章和翁同龢等人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就讓柯氏派人去勘查,並把那些私挖的人給趕跑,看守金礦。到了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春天,柯氏把勘察情況告訴了路礦大臣,清朝於是就有了開庫倫金礦的打算。

    後來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柯樂德等人就把原來的銀行團給改組了,成立了一個叫外蒙土車二盟金礦公司的蒙古公司。他們買了機器、設了廠、開始經營。從1900年到1903年這四年間,這個公司竟然投資了約100萬盧布!而且啊,在這幾年裏,他們還產出了9367盎司的金子,價值高達約37.7萬盧布!這可真是賺得盆滿缽滿啊!

    除了土車兩盟之外,外蒙的科布多也想搞礦業。科布多前辦事大臣聯魁就曾經電告農工商部說土默特等處的礦產最近有俄人私自勘測準備開采的情況。他建議籌款自辦礦業以保護國家的利益。所以啊,在宣統二年(1910年)的時候農工商部特地給新大臣錫恒發了電報讓他趕緊派礦師去勘查。要是礦苗質量好數量又多的話他們就自己籌款開辦了!這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熱河和外蒙古的礦業開發簡直就像一部大戲一樣精彩紛呈!

    說到清朝這會兒對邊疆地區的發展啊,他們可是把漁業、鹽業、木業都看成是重要的賺錢手段。特別是熱河那邊的蒙古鹽池和漁業,被當地官員和時人們視為開發本地利源的寶貝。

    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熱河都統覺得之前的蒙鹽商店專利讓弊端太多了,於是就上奏朝廷,請求改為官收官銷。他建議在赤峰縣屬烏丹城和翁牛特東西二旗修建局廠,還撥了五萬兩的官本銀來開辦這個業務。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他們又開始招商經營蒙古的漁業。

    這察哈爾、阿拉善方麵的做法跟熱河差不多,他們也把蒙古的鹽池、漁業當成開拓利源的重要途徑。比如在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察哈爾都統誠勳就向朝廷上奏,請求在察哈爾所屬的各蒙古旗驅逐遊民、創設公司、認包蒙鹽,然後行銷到原來的地方;他還禁止民人進入蒙古地運鹽,說是為了保護利源。同年六月,理藩部又代替阿拉善和碩親王多羅特色楞上呈了一個開拓西蒙古利源的折子,裏麵也把鹽務列為重要內容,要求設局經營。

    到了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的財政可是極度匱乏啊!但他們還是開始關注蒙古的鹽官賣這件事兒了。朝廷接受了度支部的建議,決定加強全國鹽務的管理,統一事權。於是特地派了載澤當督辦鹽政大臣,讓產鹽各省的督撫都當會辦鹽務大臣。後來還成立了督辦鹽政處,並在宣統二年元月公布了暫行章程三十五條。這主旨啊,就是為了把鹽務行政、財政的大權都收歸中央。其中,蒙古的鹽業更是被清朝重點關注的對象呢!

    清朝的官員們可是費盡心思,開啟了開蒙旗官智的實踐啊!這不,早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出使美秘古墨國大臣梁誠就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說咱們得建個陸軍大學堂和各陸軍省學堂。這可真是有遠見啊!同年十二月,他又建議選派合格的王公子弟去陸軍學堂學習。雖然這時的對象主要是王公宗室和滿漢大臣的子弟,但其實已經把蒙古的王公貴胄都包括了進去。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奕劻又給朝廷提交了《陸軍貴胄學堂章程》,打算在神機營舊署改建成講堂學舍,先試試看。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閏四月,陸軍貴胄學堂就要開辦了,奕劻等人又給朝廷上了一份《陸軍貴胄學堂聽講試辦章程》,除了正規班之外,還設了一個聽講專班。哎呀,這可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啊!

    然後到了閏四月,陸軍貴胄學堂正式開課了,還特地傳諭蒙古王公們來聽講。等到宣統元年,陸軍貴胄學堂的第一期學生已經畢業了,一共招收了三十三名聽講王公世爵和一百四十三名聽講員及學員。這裏麵還有祺誠武、阿穆爾靈圭和貢桑諾爾布這些蒙古的貴胄呢!

    於是到了同一年,他們又準備招收第二期學生了,還打算另外建個學堂並重新製定章程。新的招生章程明顯是想要吸納更多的蒙古王公貴胄子弟來入學。除了招收一百六十名正班生之外,還要特別招收八十名蒙旗附班生呢!看來這清朝的官員們為了開蒙旗官智,真是下了血本啊!

    這最高統治階層可真是不甘示弱啊!在他們的號召和帶領下,那些在京的蒙古王公們在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也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請求設立殖邊學堂。他們計劃設立蒙部和藏衛兩個科,還在宣武門內辟才胡同找了個好地方建校址。每年每個科都要招一百人呢!

    同年,這個學堂又新設了一個講堂,繼續招收蒙部生,這次要招二百名。不管你是滿族、蒙古族還是漢族,隻要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三十歲以下,身體健康,有中學基礎,都可以來報名!這個好消息很快就被理藩部傳給了各個蒙古旗。比如在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駐紮在寧夏的欽差誠慶就收到了陸軍部傳來的理藩部谘文,告訴他要創辦殖邊學堂。然後他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阿拉善親王旗,讓他們也跟著辦。

    除了清朝中央和那些王公貴胄之外,管理各個蒙古地方事務的督撫、將軍、都統、大臣們也都跟著朝廷的號召,在自己的轄區裏嚐試改良學務。他們想通過設立近代新式學堂等措施,達到開啟蒙古人的智慧、促進蒙漢融合、鞏固邊疆的目的。看來這清朝的官員們為了開蒙旗官智,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啊!

    說到東三省的吉林省啊,他們可是早早就有了外國語學堂,裏麵還特地設了個滿蒙文班。不過呢,後來因為“名稱不符”這種小問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時候就改名叫中學了。不過啊,他們還是沒忘了蒙文,就在中學裏又附設了個蒙文科。

    吉林提學司也是挺拚的,六月十九日那天就忙著給各府州縣發通知,讓他們選送學生來省裏學蒙文。他們還打算招40名蒙文學生呢!然後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個叫伊克塔春的蒙文教員,他向提學司提了個建議,說在省城先辦個滿蒙學堂吧,還附上了自己擬的章程。提學司一看,覺得挺不錯的,就同意了。

    不過啊,辦學堂得有校舍啊,這可把他們給難倒了。幸好,他們發現蒙古旗官房還有空餘的屋子,就暫時借用了一下。到了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吉林提學司又向吉林巡撫遞交了一份蒙文教員伊克塔春擬的設立蒙文學堂的簡明章程。

    這個章程裏說得挺詳細的:先招40名有普通知識、曾經入學堂的學生,如果不夠的話,再讓蒙古方麵送15名過來,組成一個班,專門學蒙文語,希望能快點學會。學製是一年半,分成三個學期。每個學期都要學修身、蒙文、國文、經學、曆史、地理、官話、算學、圖畫、體操這些課,加起來每周要上32節課。學堂裏的管理人員也挺簡單的,就一個監督、一個校長和五個教員。

    等這些學生蒙文學得差不多了,還兼通其他科目之後,就選最優秀的留在吉林當差,跟蒙古打交道。再派一些優秀的學生去蒙古地區教書育人,開化蒙古的風氣,“讓大地的文明都能傳到邊疆去”。

    後來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東督徐世昌又提了個建議,說在東三省設個蒙務局吧,讓各學堂都兼學蒙文,還招蒙古王子弟來上學。他不僅在東三省設了洮昌道這個地方機構還特地招了蒙古王子弟進學校並且在法政學堂裏加了門蒙語課作為對蒙古的籌備策略。

    再後來錫良接替了徐世昌當總督他派了個叫德榮的已革奉天蒙古右翼協領去翻譯蒙滿漢文的教科書。德榮也挺給力的宣統三年(1911年)就把學部審定的初等國文教科書翻譯成了滿蒙文還起了個名字叫《滿蒙漢合璧國文教科書》。東督也挺大方的直接拿出了三千兩銀子讓蒙務局印了一萬部書分給哲裏木盟十旗的學生還把這本書呈給了朝廷。肅親王一看覺得挺不錯的又撥了款讓印十萬部方便內外蒙古都用上這本書。

    說到內蒙古的歸化城蒙旗學務推廣啊,那可真是一波三折,好在有地方官員們的大力倡導,總算是搞得有聲有色。早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那會兒,歸化城的副都統文哲琿就發現土默特旗的蒙古子弟們跟漢民混得久了,連自己的語言文字都快忘了。於是他就想了個好辦法,在高等小學堂裏附設了個滿蒙文科,既能保存國粹,又能培養出通譯人才,真是一舉兩得啊!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歸化城的副都統三多又向朝廷上了個奏折,說西北各邊的蒙民們都不識漢字,交通又不方便,請求增設半日學堂。朝廷一看,這建議挺靠譜的,就批準了。於是啊,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三多又向朝廷報告了籌設土默特蒙旗兩等小學堂的情況。看來這位副都統大人對教育事業還真是挺上心的呢!

    就在同一年年底,有個時髦的人去張家口遊玩,結果發現萬全縣地方已經設立了武備學堂、小學堂、初級師範學堂等各種學堂,還有高等學堂、女學堂、小學堂等等,雖然主要生源是定居在那裏的漢民,但這對於傳統藩部地區的教育發展來說,可是個不小的衝擊啊!

    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但歸化城的副都統麟壽還是不忘教育事業,又提出了建立滿蒙語小學堂的建議。可見啊,這些官員們對蒙旗學務的推廣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再說說外蒙古地區吧,科布多地方在光緒三十四年間也添設了蒙養小學堂,從四個部落裏共選了30名學生入學。這個小學堂在光緒三十四年閏二月二十日就開學了,分成了甲乙兩班。宣統元年正月,科布多大臣又向朝廷報告了辦學情況,說急需在舊有蒙古學堂之外再添設一所蒙養小學堂。朝廷一看,這建議也不錯啊,就批準了。於是啊,在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間科布多參讚大臣又向朝廷奏報了科布多的政績,說近年來科布多在學務方麵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啊,不僅增設了蒙學,還新建了清漢學堂以開邊智。看來外蒙古地區的教育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啊!

    話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庫倫辦事大臣延祉覺得蒙古地區的教育得跟上啊,不然這風氣啥的都跟不上。於是他就給朝廷上了個奏折,說“蒙古這邊風氣還沒開化,我們打算設個蒙養學堂,專教滿、蒙、漢語言文字”。這主意不錯,朝廷就批準了。

    這蒙養學堂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打算招40名學生呢!沙畢衙門選了14名,圖車兩盟各送了13名,看來這學堂還挺有吸引力的嘛!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這學堂就開始籌辦了。

    宣統二年四月間,新上任的大臣三多又向朝廷匯報了學堂的最新情況,說收了40名學生呢!同年九月初四日,三多又給朝廷上了個奏折,說他們那邊打算辦兩所半日學堂,已經請示學部選派教員、頒發課本了。等教員一到,他們就按照章程把學堂改成簡易識字學塾,這樣才符合規定嘛!

    看來這蒙古地區的教育事業真是越來越紅火啊!大家都在努力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為國家的未來打基礎。雖然中間有些波折,但最終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說到教育啊,就得提提咱們清朝的光緒年間。那時候啊,左宗棠在新疆那可是大展拳腳,推廣教育,搞得紅紅火火的。那成績嘛,簡直就像新疆的大盤雞一樣,紅亮亮、香噴噴的!

    與此同時,西藏地區也沒閑著。新上任的駐藏大臣聯豫啊,他可是個開明的好官。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冬天,他決定在西藏地方搞點新名堂,設立兩所初級小學堂,引領一下當地的風氣。他把學生分成了兩班,每班三年一期,六年就能畢業。這速度嘛,簡直比藏族的歌舞還要快!

    但聯豫大人也明白,之前設立的九局大多隻是個形式,總辦們也不怎麽靠譜。於是他決定換個活法,添派了個叫齊東源的候補縣丞當漢員總辦,讓他也來參與學務局的工作。這樣一來,學務局的工作效率就高了好多,簡直比藏族小夥子跳鍋莊舞還要歡快!

    到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四月間,藏文傳習所和漢文傳習所也都設立起來了。到了六七月的時候,聯豫大人又給朝廷匯報了西藏興辦學務的情況。他說:“藏中漢人三四千人呢,肯定有不少聰明的小家夥。以前有四個義學堂,學生七八十人,但管理和教授都不咋地。現在嘛,我們要搞兩所初級小學堂,分班教學,學期三年。”他還勸說藏民們送子弟入學,跟漢民一樣待遇,學費全免。這可真是為開通民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啊!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五月間,西藏除了有漢藏文傳習所外,還添設了印書局一所。他們印刷了《聖諭廣訓》等書廣為散發,還打算印些實用的書,比如實學、實業等。除此之外呢,他們還打算開辦一所陸軍小學堂,從四川調了十四名武備將弁畢業生到藏任教。又從藏中選了二十多名識字聰明的小夥子和十名漢屬三十九族、藏番、廓爾喀的小朋友入堂學習。聯豫大人還任命了徐方詔為陸軍學堂總辦,他在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走馬上任,正式在藏內啟用了陸軍學堂關防。他還為此給噶廈公所發了公文呢!

    到了宣統二年(1910年)的三月,駐藏辦事大臣聯豫又給朝廷匯報了西藏興學的情況。他說已經從前藏推廣到了後藏、靖西、達木、山南等地。到了宣統二年的五月呢,入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效果也越來越明顯。他們計劃今年再添設幾所學堂呢!

    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西藏學務局向清朝學部報送了西藏教育新政的材料。這一年啊,西藏有了蒙養院九所、學生二百七十四人;漢藏文傳習所二所、學生三十四人;初等小學堂四所、學生五十多人;漢藏文小學堂四所、學生一百一十九人;漢文蒙養學堂三所、學生人數不詳。他們還打算另外設立一所武備學堂呢!這速度啊,簡直比藏族的歌舞還要快!

    說到清朝的邊疆地區啊,那真是熱鬧得跟個大雜燴一樣!尤其是到了清末,大家都像開鍋了似的,熱熱鬧鬧地融合在一起。這融合啊,就像做菜一樣,得有曆史沉積當底料,國家推動當大廚,社會互動當調料,還有不同民族間的水乳交融當湯汁。這麽一攪和,邊疆地區的文化、風俗什麽的,都像大雜燴裏的菜一樣,混在一起了。

    這融合啊,不僅僅是漢和非漢之間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得互相認可。就像一家人吃飯一樣,雖然口味不同,但都得認可這是一桌飯。所以啊,各民族都認可了中國這個大家庭,這可真是個大好事!

    那融合體現在哪兒呢?嘿,可不止一方麵!首先啊,是文字語言。以前滿族、蒙古族為了保持自己的純正性,都是藏著掖著的,生怕跟漢族混在一起就變味兒了。但後來呢?嘿,融合得可歡快了!就像做菜一樣,各種調料都得放一點,才能做出美味來。

    再來看看服飾和姓氏。以前滿族、蒙古族都特立獨行,有自己的風格。但後來呢?大家互相學習,你穿我的衣服,我用你的姓氏。這可真是個大融合!

    而且啊,這融合還體現在婚姻上。以前滿漢、蒙漢之間是禁止通婚的,怕亂了輩分。但後來呢?大家都自由戀愛了!這可是個大喜事啊!

    說到新疆地區的回漢融合啊,那可真是一出大戲!就像做菜一樣,得把各種調料都放進去,才能做出美味的大盤雞。

    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迪化同知國梁就在他的《南湖道中》一詩裏寫道:“纏頭亦解華言好,笑揩連城入市圜。”這話說得是,連纏頭的人都懂漢語了,還在笑嘻嘻地學著說,真是融合得可歡了!

    乾隆五十年(1785年),唐山知縣趙鈞彤到了伊犁惠遠城,也忍不住稱讚:“塞風已革華音雜,客狀猶誇肆賈驚。”這話說的是,邊塞的風已經不是純正的漢語了,各種口音都有,來這兒做生意的人都被驚到了!

    那時候的新疆漢族啊,不僅會說維吾爾語,還特別喜歡維吾爾的歌舞。紀昀在他的《烏魯木齊雜詩》遊覽之六裏就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從內地來的漢族商人春社時,會表演維吾爾歌曲。他說:“地近山南估客多,偷來番曲演鴦歌。誰將紅豆傳新拍,記取摩訶兜勒歌。”這就像是說:哎呀,這些從內地來的商人真會玩,居然把維吾爾歌曲都學會了!

    西南邊疆地區也一樣啊,各族之間的語言文字融合在整個清代都很明顯。據雍正《順寧府誌》記載,順寧府有些識漢文、講漢話的傣族人,“冒籍於近方之彝,卒難與辨”。這就像是說:哎呀,這些傣族人真能混,跟彝族人已經分不清了!

    《南中雜記》也說:清初的時候,很多土司住在城裏,跟漢人沒什麽兩樣。而姚安蒙化兩個土府的人更是以詩文自命,已經跟螺江的漢人差不多了。這就像是說:哎呀,這些土司可真能融合,跟漢人已經一模一樣了!

    到了道光皇帝的時候啊,這語言文字的融合就更厲害了。道光七年(1827年)十月,廣州將軍滿人慶保給道光皇帝寫了個奏折,全用漢字寫的。道光皇帝看了都驚了,說:“廣州那麽多駐防官兵,難道沒有一個會寫滿文的人嗎?”可見這融合有多深。

    不僅在內地居官的滿蒙貴族官員這樣,邊疆地區的普通民眾也都開始融合了。比如說蒙古各部,以前都禁止學漢文,但後來“內地民人漸漸多了,漢文的風氣一開”,蒙古人就開始學漢字、用漢名了。甚至蒙古人的訴訟都用漢字。這融合可真夠徹底的!

    到了道光十年(1830年)二月,朝廷發現有個總管不認識滿文和蒙文,隻會寫漢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朝廷又說這次考試國子監蒙古司業,隻有12人能翻譯,其他蒙古人都不懂蒙古文了。這融合得可真快啊!

    特別是清末邊疆地區新政推行後,各族語言文字的統一就更明顯了。宣統二年(1910年)八月,理藩部就建議取消禁止蒙古人用漢文的禁令。他們覺得現在蒙古人的智慧和風俗都沒啥大變化,再禁止他們學漢文、用漢字就不合適了。這個建議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出使大臣吳宗濂還建議中國應該設立國語一科,統一全國語言。這可真是個大膽的想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