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靈 刮痧拔罐祛百病

正文 第8章 刮痧、拔罐治療常見病不用愁(1)(3/5)

    膽石症

    膽石症是指膽管或膽囊產生膽石而引起劇烈的腹痛、黃疸、發熱等症狀的一種疾病。

    膽石症是最常見的膽道疾病。膽石症發作期主要症狀有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誘發心絞痛、發熱、惡心、嘔吐、腹脹和食欲下降、黃疸等。膽石症慢性期(發作間歇期)臨床症狀多不典型,可見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進食油膩食物或勞累後症狀加重。

    刮痧療法

    取穴:天宗、膽俞、背部阿是穴(壓痛點)、中脘、足三裏。

    操作方法:施術者找準穴位後,進行常規消毒,操作時,施術者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用刮板棱角刮拭,先刮天宗、膽俞及背部阿是穴,再刮中脘,最後刮足三裏。以出痧為度,切記刮時用力要輕柔。

    拔罐療法

    針罐法

    取穴:肝俞、膽俞、陽陵泉、日月。

    操作方法:消毒後施術者將毫針快速刺入皮下,輕撚緩進,待患者感到局部酸、沉、脹,施術者感到針下沉緊,如魚吞釣餌時,留針拔罐;10分鍾起罐取針,再行套罐5分鍾。

    刺絡拔罐法

    取穴:日月、期門、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施術者對所選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用三棱針點刺每穴3~5下,各穴拔罐。在負壓的作用下,拔出少許血液,一般每穴出血8~10滴為宜。每日1次。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症狀,易被忽視。中、重度脂肪肝有類似慢性肝炎的表現,會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肝區或右上腹隱痛等症狀。

    肝髒輕度腫大有觸痛感,少數患者可有脾大。

    當肝內脂肪沉積過多時,可使肝被膜膨脹、肝韌帶牽拉,而引起右上腹劇烈疼痛或壓痛、發熱等。

    刮痧療法

    取穴:肝俞、期門、章門、京門、三陰交、足三裏、豐隆、陰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施術者找準穴位後,進行常規消毒,然後在所選穴位上均勻地塗抹刮痧油或潤膚乳。操作時,施術者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用刮板棱角刮拭,先刮肝俞,再刮期門、章門、京門,最後刮陰陵泉、三陰交、足三裏、豐隆,以出痧為度,切記刮時用力要輕柔。

    還可用刮板棱角點按章門、期門、肝俞、足三裏等穴。

    拔罐療法

    留罐法

    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裏。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施術者找準穴位,並進行常規消毒,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一手持夾著酒精棉球的鑷子,一手持罐,將酒精棉球點燃後伸入罐內旋轉片刻,迅速將棉球抽出,即可將罐拔於穴位上。根據所拔罐的負壓大小及患者的皮膚情況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走罐法

    取穴:膈俞至胃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

    施術者用適量凡士林均勻塗於背部皮膚。根據患者的體形選擇大小適宜、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以閃火法使之吸附於背部皮膚,注意罐內負壓要適中,負壓過大則火罐移動困難,過小則易於脫落。沿膈俞至胃俞一線來回移動火罐,操作2~3分鍾,至皮膚發紅為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