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江河畔的歲月

正文 第七章軍訓(1/4)

    在我國,從中學開始,每年新生入學都要進行為期數周的軍訓,這已經是司空見慣了。而且,有的學校甚至在初級中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我一直不能理解,上個學還要進行軍訓。即便是我曾經親身經曆過,可這個問題還是一直困擾著我。為此,我還特意上網查閱了不少相關的資料。

    軍訓是根據《共和國兵役法》和《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要求進行的,是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四有”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培養和儲備我軍後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如此說來,那也就不難理解某些國家的一些媒體總是不遺餘力地報道說,每年進入九月份以後,中國的軍隊人數就劇增,隨後又化整為零。說得好像中國人又要打遊擊戰似的。

    如此這般的報道,其目的顯而易見。可是,隻要實地看一看便會覺得有些報道真的是讓人啼笑皆非。操場上的學生,怎麽看都不像是個軍人。他們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不是在交流戰術或者戰略經驗,而僅僅隻是相見恨晚似的在閑扯淡。如果非要說他們是“軍人”,那也隻是潰敗逃竄的殘兵遊勇,就差沒有因為草木皆兵而踩踏戰友的屍體逃命了。

    網上還說,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鬥,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其中還提到了軍訓的意義: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了促進作用。

    到目前為止,我經曆過兩次軍訓,一次是高中的時候,另一次便是大學的時候。然而,若要問我對軍訓有何感觸,我隻能遺憾地搖頭了。用高倍顯微鏡在記憶的回收站裏搜尋,倒是能找到一些有關軍訓的碎片,但那也隻是些令人尷尬的殘憶。

    軍訓的最後一個科目是實彈演射擊,靶場在一個簸箕型的山穀裏。聽說那裏還是該市唯一的刑場,這樣的傳說勾起不少男生的興趣。不過,對我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感覺,無非就是一個山穀而已。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型如簸箕的山穀豈止一個?應該是多得無法數得清吧。

    在彌漫著濃濃晨霧的山穀裏,既沒有看見四處遊蕩的孤魂,也沒有看見讓人毛骨悚然的野鬼。整個山穀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個刑場,沒有絞刑架,也沒有行刑牆。當然,真正的刑場該是什麽樣,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猜想,真正的刑場也並不一定非得是陰森得讓人不寒而栗。就拿我們身臨其境的刑場來說,裏麵各種花花草草鬱鬱蔥蔥。除了一個出口,其餘三麵緊挨著山。山上是葳蕤的樹林,給人的感覺倒更像是某個單家獨戶的後院。

    靶場的設施簡陋至極,就連用於支撐槍械的小台子都是裝著沙子的蛇皮袋,而且有些袋子已經爛了。沙子滑落出來,斑駁了綠油油的草地。

    由於新生比較多,無法讓所有的人同時射擊,隻好分成若幹個小組,那女混合。

    接過現場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裝好了子彈的彈夾,然後在教官的口令:立正、稍息、跑步走,射擊人員跑步走向射擊位。每個射擊位對應一個靶子。不過,這隻是理論上的安排,實際上,有時候一個射擊位對應的靶子可不止一個。因為有的人放著自己的靶不打,偏偏喜歡對著別人的靶子一陣猛射。幾乎每次驗靶報告上都有某個靶子上出現六、七或者更多的孔洞,而每人的彈夾都隻裝五發子彈。

    對別人的靶子發泄不滿的人,成績當然很差。不過,成績差的也並非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也有其他的原因。槍法不準而脫靶是最常見的,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說出來讓人有些哭笑不得。有些人一聽到身邊有槍聲響了,立馬就變成了許三多,一槍未發,這類人大多是女生。當然也有膽小的男生,最後不得不由在身邊指導的工作人員代勞。隻是這樣的代勞,僅僅隻是為了把子彈打出去而已,至於打到哪裏,會不會命中靶子,鬼才知道。再說,由人代勞本身就顯得不公平,如果還要求槍槍命中靶心,獲取高分,那就更不公平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