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新聞實務

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7)(2/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傳統新聞理論受到挑戰,“受眾”、“傳播”等新名詞紛紛用於新聞實踐。

    二、各類新聞媒介的發展狀況

    在經過近20年的新聞學研究;新聞基本回歸其規律;新聞引進了傳播學內容,擴大和豐富了新聞的內涵和表達手段;新聞事業的體製和運作機製、模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變化,並越來越朝著規範化、法製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新聞學術研究和新聞教育日趨繁榮。在此背景下,各類新聞媒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1、報紙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報紙的數量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⑴“文革”後的辦報高潮

    1978年,全國報紙隻有186種。截止2002年底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數據,全國共有2137種報紙,其中,全國性報紙212種,省級報紙771種,地市級報紙893種。在全國出版的報紙中,日報有491種,占報紙總數的22.98%。在報業的發展過程中,先後經曆了晚報、經濟報、都市類報的繁榮現象。

    ⑵晚報界的辦報高潮

    從1978年開始,我國晚報界掀起了一股辦報高潮,除於1979年11月率先複刊的《南昌晚報》等一批老晚報以外,至2002年底止,共有139家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發行的晚報。

    ⑶財經類報紙得到長足發展

    1978年,《財貿戰線》周報創刊,1982年改為全國性報紙《經濟日報》,報名由鄧小平題寫。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轉移的產物,被海內外視為“鄧小平時代的標誌性報紙”,鼎盛時期的發行量高達190萬份,可謂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和行業發展的風向標,見證和記錄了中國改革的曆史進程;90年代以後,《經濟日報》發展石頭明顯減弱,而隨著金融業的發展,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證券類報紙;進入21世紀以後,又有一些有影響的財經大報問世,如《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這些財經報紙采用現代金融理念和媒介運作方式,借鑒國外財經大報成功的經驗,對財經事件作深入的報道和全麵分析,指引人們透過紛繁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深入本質去分析問題。

    我國財經類報紙占全國總報紙數的40%,約合800多種。

    ⑷都市報的創辦熱潮

    20世紀90年代中,各省市機關報為搶占市場運作下報業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都嚐試著創辦都市報,把它作為黨委機關報的延伸和補充。《浙江日報》下屬的《今日早報》、《杭州日報》下屬的《都市快報》均屬於這一類。在全國有影響的此類都市報,有《現代快報》、《楚天都市報》、《大河報》和《華西都市報》等。都市報的辦報宗旨為立足城市、麵向市場、貼近讀者、具有強烈的市民化、城市化色彩,實際上就是市民報。截止1998年底,全國36家廣告收入超億元的報社中,有30家是都市報,,占全國廣告總收入的63.6%,都市報成為一種現象並受到新聞界的關注。1997年12月,由中國記協主辦的“市場經濟與都市報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新聞界業內人士第一次對都市報現象進行研究。都市報的興起,逐步改變著我國報業市場的結構和格局,改變了過去報紙由公費訂閱變成個人生活的必需品,這是我國報業發展的曆史性變化。

    ⑸報業集團的出現

    ●  報業集團的雛形――以黨報為主體、晚報、都市報、經濟類報紙並存的係列報刊的出現

    改革開放以後報紙在結構上發生的變化,使中央及省市一級的黨報,大都建立起以黨報為主體、晚報、都市報、經濟類報紙並存的係列報刊,在規模上已具備了報業集團的雛形。1978年,黨的十四大召開以後,“事業管理、企業經營”的報業運作新思路得到了落實,這時的報紙,都把爭取更大資源並適度降低成本作為追求的目標。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兩個根本性的轉變:一是經濟體製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從數量規模發展向質量效益轉變,成為中國報刊業 一種戰略調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