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新聞實務

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2)(3/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4、辛亥革命運動中的辦報高潮

    1894年,資產階級革命派第一個政治團體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革命活動開始有組織的進行。

    《中國日報》

    興中會成立6年後,1900年1月25日,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香港創辦了《中國日報》,孫中山親自領導報紙的籌備工作,革命報刊隨之開始。這是第一張具有機關報性質的報紙。

    《開智錄》、《譯書匯編》、《國民報》

    開始於1899年,幾乎和《中國日報》相同,是最早的一批具有革命傾向的留學生報刊。多以翻譯西方名著的方式來傳播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反映了正在由改良向革命轉化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政治傾向。

    《開智錄》

    1899年冬在日本的橫濱出版,為半月刊。

    《譯書匯編》

    1900年12月6日在日本東京創刊,為月刊。

    《國民報》

    1901年5月10日在東京創刊,為月刊。

    1902年到1903年,留日學生中還出現一批宣傳愛國主義、鼓吹革命的刊物。這些刊物多在同鄉會組織的基礎上出版,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遊學譯報》、《湖北學生界》、《江蘇》、《浙江潮》、《直說》等,革命傾向更為明顯。

    《蘇報》和《蘇報案》

    《蘇報》原是一份日商報紙,於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創刊。創刊人胡璋因其妻為日本人,掛“日商”招牌。因利用言論索賄行詐、刊登黃色新聞而聲名狼藉,不得已於1903年轉賣給清政府的一名叫陳範官員,開始影響不大,後與蔡元培等革命人士合作以後,成為愛國學社的言論機關,完全轉向革命後才發揮了革命的作用。1903年5月27日,陸師學堂退學學生、愛國學社成員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蘇報》開始了最輝煌的時期,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一張極具戰鬥力的革命報紙。

    《蘇報案》

    《蘇報》對鄒容《革命軍》一書的介紹和章太炎《駁康有為最近政見書》一文的發表,使革命宣傳達到高潮。《蘇報》的宣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了清政府的仇視。在清政府的強烈要求下,租界軍警於6月30日包圍了蘇報館和愛國學社。有關人員已聞風而避走,章太炎卻執意不走,從容被捕。鄒容聞訊也於第二天自行投案。7月7日,報館被查封。

    清政府很重視這一案件,不惜以出賣滬寧路權為條件,力求將章、鄒等人從租界引渡到手。但由於租界當局反對引渡的意見占了上風,因而引渡未成。於是,一場以清政府為原告、《蘇報》為被告的奇特審訊在租界法庭上開始了。這場官司持續了10個月,連續開庭7次,清政府官員在法庭上醜態百出,而鄒、章兩人卻慷慨陳詞,大講革命道理,成為傳誦一時的英雄人物。

    1904年5月22日,租界會審作出判決:章太炎監禁3年,鄒容2年,從前一年被捕到案之日算起,期滿逐出租界,《蘇報》永遠停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蘇報案》。

    《民報》和大論戰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活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擴大同盟會的政治影響,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孫中山主持出版了《民報》,其前身是1905年6月留日學生創辦於東京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為月刊,實際上常不定期出版,以刊登政論文為主,1912年2月停刊。

    使《民報》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論戰。《民報》創刊以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鬥爭日趨激烈,保皇派成為民主革命的最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民報》首先發難,對手是以老牌改良主義宣傳家梁啟超為代表的《新民叢報》,開始了圍繞著“革命還是保皇?實行民主共和製還是君主立憲製?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所有製?”三大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激烈論戰。而問題的焦點則是:是否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論戰的結果是革命派大獲全勝,1907年11月,《新民叢報》停刊。

    這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報刊論戰,規模之大,參戰的報刊之多,持續的時間之久是空前的。

    於佑任和“豎三民”

    於佑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誘人,筆名佑任、半哭半笑樓主等,晚年號太平老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上海創辦《神州日報》。之後,又先後創辦《民呼日報》(1909年5月15日—9月8日)、《民籲日報》(1909年10月3日—11月19日)、《民立報》(1910年10月11日—1913年9月4日),大力鼓吹反清革命,成為這一時期革命派著名的報刊活動家。

    “豎三民”就是指於佑任在1909年至1910年間相繼創辦的《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立報》這三份報紙,因為都是他一人創辦的,並且都是豎排,以“民”字開頭的,因此有“豎三民”之稱。

    《大江報》和“大江報案”

    《大江報》 1910年12月14日創刊,屬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的機關報。創刊初期,謂《大江白話報》,後改《大江報》。《大江報》日出兩大張,其中,新聞報道和評論較為出色,對欺壓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大江報》享有盛名的是它所刊登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亡中國和平也》,並由此引發了“大江報案”。

    “大江報案” 正是《大江報》上述兩篇評論的發表,給國民黨人以極大的鼓舞,同時引起了清政府的極度恐慌,當時,國內正在進行激烈的抗捐、搶米鬥爭,革命黨人正在醞釀著推翻封建政府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1911年8月1日晚,湖北地方官吏派軍警包圍了《大江報》報館,逮捕了總經理兼總編輯詹大悲,協助編輯何海鳴聞訊自動投案,報館隨即被封。報館被封後不到3個月,武昌起義就爆發了。

    報案發生的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國內輿論的強烈反響。各地報紙紛紛指責清政府摧殘言論的暴行,在各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湖北官方隻得從輕發落詹大悲和何海鳴,以罰款800元了事,因兩人無錢可交,改判徒刑18個月。

    《大江報》的壽命雖然很短,但是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國人報業高潮再度湧現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派的報刊活動在海內外普遍展開。由於大批革命人士的歸國,革命報刊活動以上海、港穗、武漢三地為中心而遍及全國,而立憲運動的高漲又帶動了一批立憲報的出現。如此,以革命報刊為主流的國人又一個報業高潮形成了。

    滬、港、穗等地的革命派報刊

    上海作為革命派活動的重要基地,報刊活動十分活躍。從1905年到1911年,革命派共辦報刊16家。除了於佑任辦的報紙之外,較有影響的有下列幾份報刊:

    《中國女報》 1907年1月創刊,以女性讀者為對象,以爭女權、爭獨立、爭解放為宗旨,秋瑾任編輯兼發行人。後由於秋瑾忙於籌備武裝起義,隻辦了兩期。

    《大陸報》 1911年8月29日創刊,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在國內創辦的唯一的一份英文日報,由孫中山在海外集資並委托美國朋友創辦,目的是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二次革命”失敗後轉為美商報紙。

    《天鐸報》 1910年3月11日創辦,創辦人為著名立憲派人士楊壽潛。由於任該報的總編輯和主筆等,先後都是同盟會會員或是同情革命的人士,所以報紙的革命色彩很濃,使該報在上海廣很受歡迎。

    香港的《中國日報》和廣州的《時事畫報》

    香港和廣州兩地出版的報刊約有30餘家。其中香港的《中國日報》影響最大;廣州的《時事畫報》創辦於1905年9月,是革命派出版的第一本畫報。

    武漢的革命派報刊

    武漢當時是長江沿岸革命派的重要活動中心。1905年至武昌起義前共有革命報刊10多家,除了《大江報》以外,有影響的還有《楚報》、《商務報》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