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新聞實務

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1)(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1)

    我們要真正了解“新聞”、把握“新聞”並能自如地做“新聞”,就必須探其本源,窮其演變,才能繼往開來,創新發展。“以史為鏡;以史為鑒;以史為師。”特別對於我們這些非新聞專業類的學生,“傳統”新聞學的發展曆史和軌跡,是一段“不得不說的史實”!我們隻有對新聞的發展曆史和軌跡有所了解,才知道當一名記者應該具備什麽樣的品格,怎樣才能當好一名記者,才能有助於我們學好“傳統”新聞學和旅遊新聞學。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新聞活動

    中國古代的新聞活動可以上溯到人類的起源,曆史可謂悠久。

    一、原始時期信息傳播的新聞形式

    據古人類學家考證,人類信息傳播發端於人與類人猿“分道揚鑣”時期,大約在80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群;也有人認為約在1500萬—2000萬年以前,但尚無定論。

    1、口頭新聞

    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原始人類不得不用聲音來傳遞信息。大約在13萬年以前,由於生產、生活的社會化,協作、交流、溝通的需要,信息交往越來越多,原始人類鍛煉了頭腦和發聲係統,相互之間“已經到了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恩格斯),喉管結合體語的呼喊,漸漸能夠發出表示不同意思的聲調或音節,於是原始的“語言”誕生了。原始人為了生存,用簡單的手勢和動作模仿,並輔之以呼叫和自然標誌,形象地傳遞信息。比如,揮動果樹枝,示意有果子可摘;揮舞棍棒,投擲石頭,召喚同伴共同狩獵或禦敵。語言成了原始人類傳播新聞的重要手段。

    2、原始文字時期的“新聞”形式

    語言的運用,推動了腦髓和感官的發達,鍛煉了原始人的抽象和推斷能力,人類進入了思維世界,信息傳播跨上了一個新台階。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原始文字萌芽。人類開始嚐試創造事象符號來傳遞信息。開始用木石刻畫圖象,或用自然材料(石塊、草木等)擺置、編排成相似事象來交流信息。在河邊沙灘上用石子擺成一條魚的樣子,告訴別人河裏有魚可捕;在山崖上畫一隻羊頭,表示這裏有羊可獵。這樣的文字傳播形成了曆史上信息傳播的第二次革命。

    商周時代,中國文字逐漸定性,有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傳播有了較為成熟的條件。秦朝以後,國家統一,疆土擴大,經濟發展、商業通達,交通便利,特別是書寫用具的進步,使信息有了向更大範圍擴大的可能。秦代“書同文”,更為文字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使文字逐漸成為一種麵向社會的傳播手段。

    甲骨卜辭,史官記事,可視為我國新聞體裁和新聞一詞的發端。“新”與“聞”同時出現在一條甲骨卜辭中,其含義也是很清楚的:新是新鮮的意思;“聞”是聽的意思或是聽見的意思。

    二、早期文字傳播形式的新聞

    商周時代,甲骨文、金文出現,中國文字開始定型,文字傳播得以發展。秦代疆土統一,交通發達,為文字傳播創造了條件;而秦代的“書同文”,更使文字傳播克服了障礙,對文字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字傳播成為重要的傳播形式。

    1、 詔書和露布的出現

    簡單的詔書和露布等是早期文字傳播的主要形式。

    詔書  一般是皇帝用來發布新聞用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國家後,發表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承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嫌疑者,皆明一之。”這則詔書是刻印在陶製量器上傳播開去的。這則詔書,不但傳播了統一度量衡的新聞,也傳播了秦始皇建國的消息。

    露布  是一種在帛製的旗幟上書寫文字以通報消息的新聞傳播形式。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蓋自漢以來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謂不封檢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謂之‘路板’”。主要用來傳播戰爭捷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