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

鑄行通寶錢(1/5)

    鑄行通寶錢

    唐代鑄行的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開元通寶的鑄行,告別了自秦漢以來流通了800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時代,使之具有了信用貨幣的概念。

    它的創製與漢五銖錢一樣,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自從開元通寶鑄行以來,“開元”開啟的不僅是大唐盛世的經濟繁榮,而且在其流通的1300年間,我國曆朝鑄幣無論是形製標準還是十進製幣值,皆遵循“開元”模式。它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

    唐代鑄行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針對幣製管理狀況混亂的局麵,一改曆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製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

    1000多年的銅錢楷模。唐代所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樣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

    此外,與“通寶”錢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乾元重寶、會昌開元、開通玄寶及“飛錢”等貨幣,它們曾在唐代經濟生活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迅速出台了鑄幣政策。621年,唐高祖廢除五銖錢,開始鑄造流通開元通寶錢,這就確立了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

    開元通寶所說的“開元”並不是唐代的開元年間。所謂“開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通用寶貨。

    從此以後,曆代的銅錢都稱為“通寶”、“元寶”。這說明貨幣的發展已到了更高級的階段。

    開元通寶錢直徑8分,重兩銖,積10錢為一兩,1000錢重6.4斤。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因此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4個字寫得方圓兼備,頗能顯示初唐文化的兼收並蓄。

    歐陽詢的書法譽滿天下,人們一旦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牘文字,就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事實上,將我國的書法藝術與錢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開元通寶可謂開先河者。

    從傳世的開元通寶錢看,唐代前期鑄造的開元通寶錢,製作精良,字跡清晰,直徑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文字不夠勻稱。此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比較粗陋,直徑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唐代在市麵上流通的開元通寶一般為銅質,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

    開元通寶版製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唐初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而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

    開元錢和其他唐代錢的背部,有的有一個突出的圓點,有的有一條或幾條彎曲的凸錢,有的甚至還有浮雲的標記,這種圓點和凸錢,錢幣學稱之為“星月紋”。

    錢背星紋分穿上星紋,穿下星紋,月紋上彎叫仰月,下彎叫俯月,穿旁側立稱側月。關於開元錢的月紋和浮雲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以至於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有“元”字左挑右挑、雙挑之分。最初鑄的開元錢元字不挑,武德年間所鑄,元字左挑出現。右挑開元錢應是貞觀年間及其以後所鑄的;雙挑開元數量極少,應是高宗時的紀念幣性質,有大事件發生時所鑄。

    唐玄宗李隆基以後的元字仍有挑筆的情況,但因其銅質、重量、輪廓等均與以往不同,分辨起來比較困難。

    與開元通寶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會昌開元及“飛錢”等其他幾種貨幣。

    唐高宗李治即皇位後,武則天涉理朝政時,在泰山舉行規模空前的封禪盛典,參加的人竟排數百千米,在我國曆史上是絕對的罕聞。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雙束碑”,意在武則天與高宗共創天地。

    有人認為是封禪活動花費太大了,朝廷想通過鑄大錢補補虧空。因此,朝廷下令鑄造乾封泉寶錢,取代開元通寶。

    這次不光是鑄大錢,還修改了幣製,連貨幣的名稱都改了。為了確保新錢流通,唐高宗還下詔嚴禁私鑄,違者立判死刑。

    但新錢出來後,商人拒絕使用,根本流通不了。第二年就隻好下詔把這大錢廢了,並昭告天下:開元通寶為“萬世之法”,今後不再進行貨幣改製。乾封泉寶禁止流通後,仍然有儲值功能,可以兌換。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時,為了籌措軍費,填補財政虧空,唐肅宗李亨根據禦史中丞兼鑄錢史第五琦的建議鑄造乾元重寶錢,但開元通寶依舊通行。

    758年,乾元重寶發行。乾元重寶錢徑2.6厘米至3厘米,重約6克至10克,每吊重10斤。錢文為隸書,直讀,“乾”字的“乞”字成釣魚鉤狀。版別分狹緣、闊緣、光背、背星、月、祥雲、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當十的比價與開元通寶並行流通。

    在朝廷財政開支重壓下,唐王朝又發行了乾元重寶當五十的大錢,該錢背麵的外郭為重輪,俗稱重輪乾元錢,這種大錢3.6厘米左右,重約20克,每吊重20斤,但是對開元通寶作價則為一當五十。

    這樣,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開元通寶三錢並行流通僅半年,市麵出現了混亂。理財家第五琦因推行貨幣減重政策引起物價狂漲,被貶職。接替第五琦為鑄錢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禦史劉晏,他擔任新職務後立即改行新的貨幣政策,注意了調整開元通寶與重輪乾元錢。

    唐代宗李豫繼位後,鑄錢史劉晏更進一步將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的法定價值貶值到它的實際價值以下,使這兩種乾元大錢成為良幣,有意識地利用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領域,從而恢複了原來開元通寶錢的正常流通製度,收到統一幣製的效果,這在貨幣史上具有典型意義。

    唐武宗李炎繼位時,佛教繁興,寺院林立,朝廷的銅都被放進寺院,成為寺院財產,脫離正常的社會生產等經濟生活。無銅鑄錢的局麵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於是,一個毀佛鑄錢的構思漸漸在唐武宗的腦海中形成了。

    845年,唐武宗毅然下令毀佛鑄錢。令僧人還俗,沒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們遣回原籍,從事生產。寺院內的佛像,僧尼缽盂等用具統統被砸碎,化銅鑄錢。

    當時的揚州率先鑄造背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進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鑄,並於錢背添鑄各自州名以便檢查。這種背文記地名的開元通寶俗稱“會昌開元”。

    會昌開元鑄行後,社會上的財富增加了,貨幣流通暢快,人民生產、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漸得到了大多數老百姓的擁護。毀佛鑄錢也使唐武宗成為曆史上的一位明君。

    後來由於朝廷有限的鑄幣量不敷使用,各地出現了飛錢。飛錢又稱“便換”,就是用一張紙券,寫明錢數,蓋上圖章,分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用飛快的速度發往目的地。雙方所持紙券相合,核對無誤,即會拿到現錢。

    此項辦法,是我國匯兌業務的初始,也是世界第一。此方法對於北宋“交子”的出現有很深的影響。

    飛錢成為了唐代後期貨幣流通中的重要製度。這種新的流通方法,對於後世金融業的發展貢獻頗大。

    五代十國的通寶錢

    五代十國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分裂的割據時期。唐代一直流通的開元通寶,至五代十國時期依舊在很多地方流通。

    在五代十國這段較為特殊的曆史時期裏,幾乎每一個曾經獨立過的政權都發行過自己的貨幣。但這些貨幣的形製與幣值其實和開元通寶沒有區別,隻不過根據年號,重新更改了名字而已。

    五代十國時期的貨幣,總結起來有兩大特點:一是大額錢幣盛行。二是這個時期的鑄幣大部分采用的是“鐵”這種最為普通的金屬。

    五代十國也簡稱為五代,一般認為從907年朱溫滅唐至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間。

    在此期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朝代,南方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10個割據政權。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的曆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其錢幣種類極多,但留存下來的非常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