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

半兩與五銖(1/5)

    半兩與五銖

    西漢成立後,漢武帝劉徹確立了五銖錢製度,無論銅錢的實際重量大小,在名稱上依然沿用秦代“半兩”之名。漢半兩錢前後鑄行五次。因漢初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

    漢武帝時期發行的五銖錢,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五銖錢在兩漢始終一統天下,直至唐高祖時罷廢,盛行了700年,從而奠定了我國圓形方孔的傳統。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5000年的貨幣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影響。

    漢初鑄造半兩錢

    半兩錢始用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稱之為“戰國半兩”。秦統一六國後,統一的貨幣仍以半兩為名,又稱之為“秦半兩”。秦滅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承秦製,貨幣製度也一如其舊。因漢代最初沿用秦代半兩,故稱為“漢半兩”。

    漢初仍襲用秦的半兩錢製,但漢高祖劉邦為解決軍費開支,采取權宜之計,貨幣減重並允許私鑄,結果形似榆莢的“榆莢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已名實不符。

    允許私人鑄錢,結果鑄錢者為獲得

    暴利,普遍減輕錢的實際重量,往銅中摻

    雜鉛鐵,使得劣幣橫行,物價飛漲。

    漢初因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複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於是,漢高祖劉邦下令減重鑄造漢半兩,以解決財政開支。

    西漢初年鑄造的錢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稱為“半兩”。但由於錢的方孔太大,周邊像4片榆莢合成,所以當時民間稱之為“榆莢半兩”或“莢錢”。

    這種錢比較標準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即使如此,朝廷所鑄的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借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莢錢麵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裏,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製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許私鑄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決定加重貨幣來提高幣值,由朝廷鑄八銖錢。由於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5分錢。所謂5分,就是半兩的1\/5。

    漢高祖末年和呂後時曾禁民私鑄錢。漢文帝改鑄四銖錢,並廢除了禁止盜鑄的法令。

    如何穩定貨幣,健全錢法,是漢初朝廷所麵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課題。這一問題,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艱難探索,最後才得以比較妥善的解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