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之山海誌

第一百四十四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三)(1/2)

    劉玄坐在院子的樹蔭下,看著盛夏的陽光從樹葉間隙中投下來,落在地上,斑斑點點,還有無數的微塵在撒下來的光芒中上下浮動著,如同水裏遊來遊去的魚蝦。

    兩浙的這盤棋,怎麽去破呢?隻是巡察了溫、台、明三州,還不用那四位賬目掌櫃出手,光劉玄看賬簿上的那些數目就覺得裏麵可能有問題。那些數目太過整齊和巧合了。

    劉玄不動聲色,將那些賬簿一一抄錄,自交給那四位賬目掌櫃去稽核合帳。到現在,已經清查整理出三分之二,隻有一個詞,觸目驚心。光是這三州就能查出五個縣的稅賦應該虧空積欠了六萬四千六百七十九兩,糧五萬四千五十六石。

    這還不是讓劉玄覺得可怕的,最讓他心寒的是三州十八縣的魚鱗冊居然最久遠的是二十九年前的,最近的也是五年前的。按律,這魚鱗冊三年一核驗,五年一檢點,十年一大造,各縣子冊,州分冊,行省集冊,戶部總冊,層層抄錄稽核,是國朝稅賦根本,原本是不該出錯的,可現在看來有一半的魚鱗冊都是不合格的。

    劉玄知道,這魚鱗黃冊是前周定下的國策,曆經百年後變成了層層盤剝,奸吏滑胥,貪官劣紳上下其手的“財路”。他曾經在國史館看到過前朝記錄,某一年裏,金陵轄下上元、江寧兩縣三年間有十五萬條魚鱗黃冊有問題,被戶部駁回。於是上元、江寧兩縣隻得複查重造,半年時間雇傭了書手四十人,每個月工錢加夥食費用合銀一兩五錢;冊夫四十人,每月工錢夥食費合銀九錢;紙四萬八千張,筆兩千支,墨十斤,以及官員七人、監生兩百饒各項茶菜炭藥的日常開銷,總計是一千四百兩的開支,全部由地方承擔,攤派到兩縣百姓身上。

    這還是兩縣的開支,江南有多少個縣,要是都駁回需要再開支多少錢糧?難怪那年前周戶部隻是複查了兩省二十一個縣就不敢再往下查了。

    後來有官員算了筆細賬,戶部大造一次魚鱗黃冊,每本黃冊得用染黃厚紙兩張,留出富餘,一共要采購一百三十九萬七千四百張,每張用銀三厘;還有裝訂用的綿索條數,也要同等數量,每條用銀一厘。再算上人工雜費,一共是四千五百餘兩。

    以前這造冊費用名義上是各衙門用餘盈協助,可過去幾十年後,各衙門自己都缺錢,那有餘盈協助造冊司,所以這費用最後上全落到地方了。年歲久霖方也承受不起,最後前周文宗改為戶部統管,度支司專門調撥銀兩,並定下一整套規章,這才堪堪保住了魚鱗黃冊繼續存續下去。又過了百餘年,弊端再積,這專項撥銀時有時無,可戶部還得繼續按製造黃冊啊,沒銀子怎麽辦,聰慧的官吏們很快就找到一個即能湊集造冊銀又能發財的門路-“指定”和“罰款”。

    劉玄看過一本前周士紳文人寫的筆記,裏麵記有一件事例。那年縣裏接到戶部大造魚鱗黃冊的要求。落到鄉裏,裏正找了戶有些家產的自耕農老王,本裏的魚鱗黃冊費用你承擔了,交銀七分。不是這造冊的費用官府出嗎?哦,官府隻是出人手,材料費還是要地方出。就十幾頁紙,怎麽這麽貴?啥,官府為了保證黃冊能長久存放,指定了趙家紙鋪的紙張,人家的紙品質好,就是這麽貴。趙家不是縣丞夫饒娘家嗎?怎麽還做起紙張生意來了?

    你管那麽多幹什麽?趕緊交錢!等錢交了,縣裏戶房的書辦把前一本黃冊抄錄一份,隨意改動幾筆,還故意改錯。先交到州省裏,閉著眼睛過,最後交到戶部。造冊司的稽核書吏一看,錯了,駁回,外加一張罰銀一兩的單子。省裏州裏各添了一張罰銀二兩的單子,縣裏書辦也添了一張罰銀二兩的單子。最後這罰銀落到了老王頭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