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學生講世界地理(上)(精)

第3章 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1/5)

    第3章 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

    高原。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著形形色色的地形地貌,如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其中,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是在長期的、連續的、大麵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高原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還有些高原海拔甚至高達4000米以上,如青藏高原。有的高原表麵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

    陸地上廣泛分布著大片高原,其中,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和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科學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在2億年到4000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於喜馬拉雅山脈造山運動而逐漸隆起,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因其高寒、缺氧,曾被視為“生命的禁區”。其實,這裏是一片充滿生機的世界,許多高原特有的生物在這裏蓬勃地生長、頑強地延續著生命。

    除青藏高原外,世界上還有很多著名的高原。在南美洲巴西境內有塊500多萬平方千米的大高原,麵積占巴西國土一半以上。它就是世界上除南極大陸外麵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巴西高原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300—1500米,不僅是巴西農牧業的重要產地,也是鐵、錳、金剛石等礦藏極為豐富之地。

    由於高原地區空氣比較稀薄,氣壓較低,所以第一次進入高原地區,人們很有可能發生心跳加劇、呼吸急促等高原反應。

    知識鏈接:

    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未經適應訓練的人迅速進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由於大氣壓中氧分壓降低,機體對低氧環境耐受性降低,難以適應而造成缺氧所引發的一係列高原不適應症狀,表現為頭疼、畏寒、乏力、耳鳴,等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麵色及口唇發紫或麵部水腫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可在原高度處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數百米高度,一般就可以恢複正常。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會有或輕或重的高原反應,什麽樣的人會有高原反應沒有規律可循,避免或減輕高原反應的最好方法是以良好的心態麵對它。此外,初到高原地區者,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負擔;不要飲酒和吸煙,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品,適量飲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涼感冒和消耗體力。

    平原

    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區,地麵寬廣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世界上平原的總麵積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麵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所形成的石質平原,一般略有起伏;堆積平原是由於地殼長期的大麵積下沉,地麵不斷接受各種不同成因的堆積物的補償而形成的,較為平緩。

    平原地區一般麵積廣大,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交通發達,是經濟和文化發展較早的地方。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從大河附近的平原上發展起來的,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煤、石油等也多在平原地帶。

    南美洲亞馬孫河下遊有一大塊平原,麵積達560萬平方千米,跨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平原地勢低平坦蕩,大部分在海拔150米左右,還有相當一部分海拔更低的低地。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蘊藏著世界1\/5的森林資源,這裏植物茂盛,種類繁多,還有許多珍貴的樹種。

    知識鏈接:

    我國最大的平原。

    位於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的東北平原,是我國麵積最大的平原,南北長約1000多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麵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東北平原可分為三個部分:東北部主要是由黑龍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衝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遼河衝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則為鬆花江和嫩江衝積而成的鬆嫩平原。

    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是土地資源。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物。東部、北部以自然肥力較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主要是黑鈣土和草甸土,南部遼河平原分布有草甸土和潮土。境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較豐富,宜於引灌。因此,東北平原現在是我國主要的糧食基地之一,也是享譽全國的“北大倉”。

    山地。

    在我們生活的陸地上,有許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山,山地是大陸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廣泛。我國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唐古拉山等都是我國有名的高山。山地的表麵形態往往姿態各異,有的連綿起伏,綿延數千裏;有的相互重疊,山中有山。

    一座山由上到下可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山頂是山的最高部分,山麓是山的最下部,山頂和山麓之間的斜坡是山坡。山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多呈脈狀分布。

    山的高矮不盡相同。有的山高聳入雲,山頂處終年積雪不化;有的山則常年蔥蔥鬱鬱,比較低矮。按照山的高度,我們可以把山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其中,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被稱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被稱為中山,海拔低於1000米的則被稱為低山。

    按照成因,山又可分為褶皺山、斷層山、侵蝕山、堆積山等。褶皺山是地殼中的岩層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擠壓,向上彎曲拱起而形成的山地,喜馬拉雅山就是一座褶皺山;斷層山是岩層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而發生斷裂,然後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山地,如江西的廬山;侵蝕山是地殼上升地區,地麵經外力侵蝕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如山東的泰山;堆積山則是由各種泥沙或岩石堆積而成的山地,世界各地的火山就是最常見的堆積山。

    知識鏈接:

    我國的“五嶽”。

    我國有五大名山,並稱為“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