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課(精)

第11章 淨化心靈,讓幸福最大化2(1/5)

    第11章 淨化心靈,讓幸福最大化2

    第3周告別壞心情,幸福自然來

    私欲是堵住幸福的牆

    課堂導讀:

    一位虔誠的教徒受到天堂和地獄問題的啟發,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他找到先知伊利亞。

    “哪裏是天堂?哪裏是地獄?”伊利亞沒有回答他,拉著他的手穿過一條黑暗的通道,來到一座大廳。大廳裏擠滿了兩腮凹陷、饑腸轆轆的人,在大廳中央支著一口大鐵鍋,裏麵盛滿了湯,下麵燒著火。這裏的人都在想方設法分到一份湯喝,但那勺子太長太重,饑餓的人們貪婪地拚命用勺子在鍋裏攪著,但誰也無法用勺子盛出來,即使是最強壯的人用勺子盛出來,也無法把湯靠近嘴邊去喝。有些魯莽的家夥甚至燙傷了手和臉,還濺在旁邊人的身上。於是大家爭吵起來,揮舞著長勺子大打出手。先知伊利亞對教徒說:“這就是地獄。”

    他們離開了這座房子,走過一條長長的黑暗通道,進入另一間大廳。這裏也有許多人,在大廳中央同樣放著一大鍋熱湯。就像地獄裏所見的一樣,這裏勺子同樣又長又重,但這裏的人營養狀況都很好。大廳裏隻聽到勺子放入湯中的聲音。這些人總是兩人一起工作:一個把勺子放入鍋中盛出湯,將湯給他的同伴喝。如果一個人覺得湯勺太重了,另外的人就過來幫忙。當一個人喝飽了,就換另一個人。先知伊利亞對他的教徒說:“這就是天堂。”

    課堂精講:

    欲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共性,歸根到底也是一種需求,隻要是人,就會有欲望。人的欲望具有雙重的作用,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變成魔鬼,而處理好了就會變成幸福。沒有實現欲望之前都有得不到之痛苦,實現了就會心情舒暢、稱心如意,產生喜悅的心情,那就是幸福。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生活不夠幸福,原因在於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又太少,這兩者之間失去了平衡。其實,大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得到的太少,而是我們想要的太多。人們的欲望就像一口難填的枯井,無論用多少東西去填充它始終都填不滿,所以人們才會覺得疲憊,從而失去幸福的感覺。想要找回最初的幸福,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隻要放棄那些無謂的私欲,過簡單平淡的生活,就能夠獲得幸福了。

    課後總結:

    要想獲得幸福,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自己的欲望,以知足的心態麵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莫讓自卑吞噬你的幸福

    課堂導讀: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凡·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

    父親答:“凡·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

    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裏。”

    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於大西洋各個港口,兒子叫伊東布拉格,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後,在回憶童年時,伊東布拉格說:“那時我們家很窮,父母都靠賣苦力為生。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麽出息的,但是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並不會因為你的卑微而阻斷你的幸福之路。”

    課堂精講:

    自卑是幸福的最大敵人。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

    還有些人的自卑心理是與自身的家庭環境或先天的身體條件有關係的,例如的有些人會因沒有好的家庭出身、好的相貌身材而自卑。實際上,這些外在的原因並不是一個人得以自卑的理由,更不應成為其毀掉自身幸福的絆腳石,就例如美國著名心理醫生基恩博士告誡哈佛學子的那樣——一個人能否成功,與他的種族、相貌出身無關。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增加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課後總結:

    正確認識自己是擺脫自卑、回歸自信的第一步。自卑是人生追求幸福的障礙,我們必須戰勝自卑,將其轉化成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