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劍客鬧大唐

第11章 細作之煩(2/2)

    這種心態下,他如坐針氈,見崔劍鋒他們遲遲不動。就決定自己另想辦法,盡快把這事擺平了。

    就這樣,他瞞著崔劍鋒悄悄地找道府按察使,按察使一聽,這還撩?不過,聽鄭縣令的經曆,他也動起腦子來。

    這按察使雖然是個不太顯眼的虛位,但還是扮演著“監察禦史”的角色,所以他知道自己雖然官至三品,但也惹不起崔劍鋒這樣的朝庭下派辦要案的四品重臣。於是乎,他對此案也和鄭縣令一樣,思前顧後地想找一個保全之策。

    當時的江南道按察使姓司馬,名聰。綽號馬上司。大唐三品官,祖籍河北,生於高宗永徽四年,長於冀州,時年五十有六。

    司馬聰與鄭明傑一樣,擔心這事影響其仕途,甚至危及其生存,因為是在其道內發生的要案,謀反案可不是鬧著玩的。

    畢竟,崔劍鋒與他不是同一係統內的官員,他這按察吏不歸崔劍鋒的那個上司狄仁傑當過丞的大理寺管。

    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一個官署名,專門負責刑獄案件的審理,相當於今的最高法院,是當時的大唐最高的法律機構。

    司馬聰覺得自己在職務上屬歸皇帝直接管控的一類,而非像大理寺卿與刑部尚書及侍郎直管。司馬聰的這種想法,按當今的傳統觀念,也就是高官不歸部長管一樣。

    但如自己所管轄的地盤上出了事,那就由不得自己了。這不,因州裏的司法判司旁聽縣令斷案,就私下亂加刑名,把普普通通的奸殺案升級成外謀反案。氣得他把那司法判司當場革職,讓他回家當一個店鋪裏的“賬房先生”去了(當然,店鋪不是江南道按察使分配職務的部門,那是那被革職的司法判司自找的謀生之路)。這是後話。

    因那個司法判司亂報案的結果,道與縣成了京師眼底下的一道風景線,連大理寺的暗探都慕名而來。這還撩?

    沒辦法,司馬聰絞盡腦汁苦思冥想,最後覺得應把此事再向刑部尚書明,讓他們也派個官吏來督辦。

    刑部尚書看了司馬聰的信,感到自己當時向狄宰相報此案,本意是通過他提升自己的地位,哪曾想,狄公卻讓他的手下派過去,發現了案犯,也遲遲不捉拿歸案。這樣下去,萬一出了差錯,豈不連累他自己?

    更何況朝庭裏存在酷吏來俊臣與狄仁傑明爭暗鬥,也常讓狄國老吃虧呢!

    這樣,刑部尚書也就想出了一條妙計,也就是找來俊臣在刑部內部安cha的心腹,讓他去江南道查辦此案。

    這就意味著,刑部尚書先是想通過狄仁傑來查辦這件“人奇案”,現在見狄國老派去的人亦遲遲結不了案,不得不考慮另請高明,也就向麗景門視事的,武則專為改唐換周而設立的機構,也就是讓來俊臣負責的推事院介入。確切地,刑部尚書無意間便狄仁傑與來俊臣之間的矛盾因這樁人作怪而激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