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後20章 決戰海角天涯 上(3/5)

    與曆史上曾經出現的其它戰鬥機都完全不同,青鷂式既沒有碩大的螺旋槳,也沒有醜陋的機頭進氣口,空氣從翼根部的一對三角形進氣口進入,進氣口、機身與大麵積的梯形翼麵柔滑過渡,完美融合成了一個整體,任誰看了都要稱讚一句賞心悅目。

    華盟對於航空用內燃渦輪發動機的研究遠遠領先於邊緣各國,早在戰前就取得裏程碑式的成果,量產列裝了海東青式噴氣偵察機。但早期的噴氣機速度雖快,機動性卻不盡人意,因此隻能用於偵察,後續機型仍在研究中。開戰後,軍方對新式戰機的需求一下子緊迫起來,從形形雜雜的許多方案中選出了三種可行性最高的,投入了大量資源重點研究。

    這三種噴氣機方案中,第一種是海東青的後繼機型,采用雙發動機和傳統平直翼型,技術難度較低,但性能優勢不明顯,物料成本也較高,最大的優點是機頭位置空了出來,能夠裝備電探裝置,獲取纏鬥之外的戰術優勢。

    第二種則是後掠翼的單發戰鬥機,應用了更多的新技術和空氣動力學研究成果,具備超高的航速和良好的機動性,最終成功發展為Z-7朱雀式戰鬥機。這型戰機已經投入了戰場,一登場就做出了亮眼的表現,雖然是機頭進氣難以安裝大型電探設備,但可以與雙發戰機協同作戰彌補這個缺陷,且生產性很好,被空軍評價極高,目前正在緊急生產中。

    朱雀式的表現極佳,海軍曾想過直接拿過來發展為艦載型號,但由於此機設計的時候很是激進,結構冗餘留得很少,想上船的話需要從頭開始大改,幾乎等於重新設計一架戰機,所以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繼續執行原定路線,也就是在一開始就作為艦載機設計的第三方案上下功夫。

    第三方案在技術上來說最為激進,可以說是前兩個方案的結合體,既是單發戰機有較好的機動性,又采用了機側進氣道,留出安裝電探設備的機頭空間,但也因此研發難度更大。

    更何況作為一款艦載機,它還要考慮航母運作的許多限製,結構要額外加強以適應降落時的衝擊,體型要盡可能小以增加搭載量,氣動設計除了要考慮戰鬥還要考慮低速起降性能,不然沒法在航母短短的跑道上運作。

    因此它的研發進度是最慢的,在朱雀式投入實戰半年多之後,第一批按照第三方案設計的艦載機才勉強試產出來,交給海軍試用。

    這型戰機在性能表現方麵很令海軍滿意,雖然受艦載結構限製,極速和機動性比空軍的朱雀式略弱,但仍遠遠超過任何一型現有的艦載戰鬥機。而且它寬大的梯形翼麵帶來了較好的低速性能,滿足了航母起降需求,並且具備強大的掛載能力,能夠兼作攻擊機使用。最妙的是它搭載了先進的電探設備,偵察能力明顯增強,且能在夜間作戰,極大的彌補了海軍航空兵現存的短板。因此海軍決定采用,將其定名為Z-8“青鷂式”。

    但是,畢竟這型戰機是緊急研發完成的,沒有足夠的時間打磨,仍存許多問題。

    問題之一是它的體型較大,嚴重影響搭載量,福建級極限狀態下能塞進去一百架傳統戰機,換成青鷂式就隻有四五十架了。

    問題之二是它的低速性能雖好,卻仍不如傳統平直翼螺旋槳戰機,在傳統航母上雖能起降,但需要淨空出更長的跑道,運作效率低了一大截,而且容錯率更低,一旦出錯可能造成慘重的損失。

    這兩個問題若是得不到解決,那麽能投送入戰場的新式戰機就很有限,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此外還有一些小毛病、噪音、別扭的人機交互和偶發的故障,相比之下也不算什麽大問題了。

    受技術和時間所限,想通過改進青鷂式本身來解決問題恐怕是不太可能了。但華盟財大氣粗,砍不了鞋就砍腳,直接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問題——也就是建造遠比福建級更大的新航空母艦,靠規模去提升運作效率。

    方致中所在的天涯號和艦隊中的另一艘同型艦海角號便是這個計劃的產物,由超級戰列艦項目“中州級”改造而來,標準排水量約六萬噸,配備超過三百米長的超大飛行甲板,最多可搭載七十餘架青鷂式戰機,能夠真正發揮新式戰機的戰鬥力。

    這兩艘巨型航母其實完工頗早,跟首批福建級差不多是前後腳下水,但不同於早就經過反複論證的福建級,新航母是臨時立案改裝而來,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下水後又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實驗磨合修改,等到最近才投入了天涯洋戰場之中。

    升降機很快升到了頂部,陽光完全驅散了黑暗,他所駕乘的這架青鷂式優雅的黑色機身顯露在光明之中,他的視野也豁然開朗,一整片巨大的飛行甲板展現在眼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