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後9章 新南洋(1/5)

    共和94年,10月18日,海地島。

    氣晴好,英格蘭號高昂尖銳的艏部劈開新南洋碧藍的海水,激起潔白的泡沫,在海麵上留下了長長的航跡。緊隨其後,更多的鋼鐵戰艦航行著。

    溫暖濕潤的海風拂過甲板、巨大炮塔和艦橋,托馬斯·克瑞爾上將離開鋼鐵環繞的室內,步入側麵露的耳台之上,摘下白手套伸手感受著這和煦的風,又抬頭看著遠處逐漸變淺的海水,感歎道:“是個養老的好地方呐。”

    十月下半,本國已經有些清冷,但數千海裏外的這片新南洋上,氣仍然怡人。

    “倒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好地方,但既然現在好了,那我們正好來摘果子。”托馬斯又聲嘀咕了一句。

    新南洋是位於彼岸洲和涯洲兩片新大陸之間的熱帶海域,大島嶼在其上星羅棋布。當年華夏的探險艦隊發現此地的時候,因此地氣候地理與南洋地區類似,便將其命名為“新南洋”。

    最初,新南洋也如同南洋一般,瘴疫遍地,外來移民難以生活,後來經過了長期開發,才成為出產大量經濟作物和礦產的一片富地。

    此地不是華盟領土,但卻是華人的“財產”,各島嶼和大陸港口由華人勢力和華盟公司分割控製,九州軍也在當地駐軍,以維護國民的利益。

    海地島是新南洋上開發最為成熟的一個大島,遍布種植園,人口眾多,有不少優秀的港口城市。其中,位於島東南部的胡公港是九州海軍的一個軍港,也是他們在涯洋上距離歐洲最近的軍港。

    年中邊緣同盟突然發難,封閉了地中海之後,九州海軍便以胡公港為基地,不斷派出輕型艦隻前往歐洲海岸偵察情報。這雖然沒法給邊緣同盟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但令他們不勝其煩。

    等到不列顛軍又花了一些時間鞏固對海口的控製、驅逐九州軍在地中海的殘餘力量,便騰出手來,組織一支艦隊對新南洋發動遠征,以消除眼下的威脅,並盡可能延緩九州軍未來的反擊。

    開戰之前,不列顛高層曾有一些人抱有真的幻想,認為隻要展現出了強大的力量、把華夏人打疼了,便能逼迫他們坐到談判桌上來,通過一些利益交換,換取一個體麵的和平。

    這並非沒有先例,三十多年前華盟九州之一的彼岸州派軍向殷地內陸山區開拓,初期進展順利,但很快受困於當地人神出鬼沒的遊擊戰和騷擾,耗費巨大卻徒勞無功,最後不得不簽了協議撤離。或許是這次事件的教訓太大,從此之後華盟再沒進行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全球的軍事存在逐漸收縮。再後來南印度各邦國組成聯邦,挑戰了華盟權威,華盟也默許了。

    華盟的退避可能是促成邊緣同盟的軍事冒險的一大因素,但令他們失望了,開戰後不久,新上台的宰相於謙便表現出了堅決的戰鬥意誌,多次公開聲明必須給邊緣同盟四國“足夠的教訓”。此後華盟便以與體量不相襯的速度動作起來,單從公開渠道收集到的情報,就能看到中書省通過了令人驚掉下巴的軍事預算,無數年輕人爭相應征入伍,各種傳中的先進武器設計被投入生產,九州各地工廠排產率急劇上升,鐵路和航運驟然繁忙,上百部與戰爭相關的電影一齊開拍……戰爭是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了。

    既然如此,不列顛人也得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攻占新南洋,不但可以在軍事上此消彼長,還可獲得許多重要物資——此地出產珍貴的石油和橡膠,雖然品質差了不少,但在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此外,當地種植的煙草、可可等經濟作物在歐洲有不的銷量,能夠提供軍費,減輕倫敦政權的經濟壓力。

    開戰後,九州海軍逐漸向新南洋調派了不少軍艦,且加強了當地的警戒防備工作,此戰不會像偷襲海口郡之時那般容易。但是,歐洲人在這裏也有獨特的優勢。

    托馬斯吹了一會兒海風,又回到室內,看了看表,對副官道:“時間快到了,按計劃解除無線電靜默,開始行動。同時,也讓我們的朋友動起來。”

    ……

    不久後,碧海市。

    碧海市是海地島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以民用的碧海港為核心向內陸發展起來,與胡公港是近鄰,平日間胡公港的生活物資就多依賴於碧海市的供應。

    與新南洋的其他城市類似,碧海市的規劃很亂,除了幾個核心城區幹淨整潔,其餘城區都貧窮混亂,棚戶區肆意在大地上生長著,道路破舊,電線如蛛網般亂拉。

    城東的費歇爾街是貧民區之中一處相對不錯的街區。當年闖南洋的費歇爾老爺發了財,在當時還是郊區的這片區域買了地皮,修了一條四車道的大街,沿街蓋了兩層樓,一度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商業街。後來費歇爾家破了產,產業拍賣給了別家,後又陸續轉手,產權分散,新業主們無心聯合起來維護市容,街麵越來越差,風光遠不如昔,但還是比周遭一片烏煙瘴氣的黑街強上不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