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81章 維新(1/3)

    華夏元年,5月10日,隆興府南昌。

    臨近夏至,隆興府的天氣已經火熱起來,商業氣氛也隨之火熱。贛江之上,船來船往,其中不乏一些高大的海船,載著江西盛產的糧食、礦物、瓷器等掛帆濟海。

    也有一艘掛著“汪記”旗幟的大海船並非順水入鄱陽湖,而是自北向南逆水行駛,緩慢地接近隆興府。

    眼看著太陽逐漸升起,氣溫越來越高,船東汪幼全在船艙裏呆不住,上了船樓乘涼。

    江風徐徐,驅散了不少熱意,他看著兩岸農田漸漸退去,建築和城市出現在眼前,感慨道:“一年過去,又是一番新氣象啊!”

    四年前兩宋內戰,緊接著元軍席卷湖北,江西士紳一度人心惶惶,不少人就此逃亡他處,連累市麵也冷清了不少。但後來東海軍介入,文天祥又重整軍政,局勢就穩定了下來,經濟漸漸恢複。再後來又有不少湖北士紳逃亡過來,買田置產,甚至催生市麵有了些興旺氣象。

    汪幼全本就是隆興府人,跟隨叔父汪然從事海貿,與東海國有密切關係。當初戰事一起,汪家人緊張得不行,幹脆就帶著族人乘船出海,遷去了東海國居住。但畢竟故土難離,而且既有的商業線路也依賴江西的貨物和市場,等到戰局安穩,他家又遷回來一部分,重建商路。今日汪幼全回隆興府,倒不是遷回來居住,而是帶了一船貨物回來發售。

    又過了一陣子,隆興府城出現在了汪幼全眼前。

    隆興府本就是江西首府,位於贛江東岸,城周三十裏,有十六城門,乃是天下間有數的大城,繁華不凡。有傳世名篇讚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不過汪記商船卻沒向東靠向隆興府,而是向右一拐,拐入了江西岸的玉帶河中。

    贛江西岸二十裏外有名山“梅嶺”,這玉帶河就是發源於梅嶺之上,向東匯入贛江。此河水量不大且水流較急,通航能力不強,以往隻用於灌溉沿岸農田,但如今卻修建了碼頭,沿岸也多了許多建築,儼然一副新城鎮的氣象。

    商船在河口附近的港區停下,汪幼全抬頭看向港區內的一扇大牌坊,其上掛著一副精致的牌匾,上有中江製置使、江西安撫大使、團練使、龍圖閣學士文天祥親手寫就的四個鎏金大字:“其命維新”。

    牌坊之後,玉帶河兩岸,隨處可見高大的水車吱悠悠地轉,煙柱從工坊中間斷升起,小船在各坊棧橋間繁忙地運輸著物資這儼然是一處新興的工業區!

    汪幼全嗅了嗅,感受到一股出了華夏國就很難聞到的煤煙味,不禁笑道:“有那味兒了。”

    ……

    四年前,文天祥在東海人支持下掌握了江南西路周邊的軍政大權,穩定局勢後,就開始對之前宋朝的分裂和慘敗進行反思,最終痛定思痛,決定效防東海製度,在江西施行改革,號曰“維新”。

    維新其一,是整頓財權,畢竟錢才是一切改革的動因和基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