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661章 臨安事變 三 先進火炮係統(1/4)

    熱門推薦:

    1273年,4月14日,9:00,錢塘江口。

    17式輕型艦載速射榴彈炮,是脫胎自陸軍的15式野戰炮項目而誕生的一款後裝線膛火炮。

    15式單就炮身部分來說,完成度很高,設計優秀,威力強勁、裝填便利、精度驚人,但是裝到炮車上之後,卻困擾於巨大的後坐力所帶來的製退和複位問題,導致實力無法有效發揮。

    這一點讓陸軍炮兵非常頭疼,但是對於海軍來說卻不是什麽問題,因為他們不需要把火炮在泥濘的野地裏拖來拖去,大可以用早就成熟的重力式斜軌炮架來解決這個難題。所以,他們很不客氣地把15式的設計抄了過去,采用相同的88mm口徑和彈藥,隻是身管加長到了25倍徑,裝到了船上,應運而生成了燎原級的真正主力艦炮。

    實際上,海軍大佬們對17式非常滿意,本想給燎原級所有炮位都裝上的。隻是這炮前年才定型,產量有限,而且尚未經過實戰檢驗,萬一出了什麽意想不到的毛病就不美了,所以才在下炮艙中裝了一層經典而成熟的鯤炮以保底。

    現在,與憋屈的下炮艙不同,上炮艙的炮兵官兵們意氣風發,準備用這種新寶貝好好請敵軍吃頓大餐。

    負責這層的槍炮副官周宏大尉與艦橋通了電話後,大聲對炮手們吼道:“弟兄們,今天就是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不用客氣,第一發就裝上穿甲爆破彈,轟他娘的!”

    爆炸彈在陸軍中早就很普遍地應用了,但海軍對此一直很保守,因為船上的環境更封閉,弄不好還沒炸到敵人就先把自己給炸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敵我技術都在進步,又有了燎原級這樣的新銳戰艦和17式這樣的先進火炮,再不應用也就說不過去了。所以,這次兩艘燎原級上配備了多種爆炸彈頭,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平時都是妥善保管在水線之下底艙之中的彈藥庫裏,即使是戰時也不會一股腦堆在炮艙裏,而是通過升降井隨用隨取,炮位旁邊僅有的幾枚也會放在用嵌鐵木板特製的分格彈藥箱裏,以防一個失誤全艙遭殃。

    現在,根據周宏的指令,炮手們便從彈藥箱中取出所謂的“穿甲爆破彈”——這是海軍特有的爆炸彈種,實際上就是皮更厚、裝藥更少的榴彈,兼顧了穿甲能力和破壞力,可以穿透厚船殼之後再爆炸,而且萬一在自己這邊走火了也相對安全些。它是一枚整裝彈,彈頭已經與內裝發射藥的黃銅彈筒組裝到了一起,因此裝填起來非常簡單,左邊的炮手拉開橫楔式炮閂,右邊的炮手直接把炮彈塞進去,左邊再關上門,這便搞定了,相比舊式前裝炮的裝填簡直是眨眼間的功夫。

    頃刻之間,左舷的十門17式便已經裝填完畢了,周宏對此非常滿意,巡視了一遍之後,便走到炮艙中央稍偏後一點的信息台前。炮艙的這個位置由於有煙囪穿過,連帶著隔熱層占據了不小空間,所以不方便布置火炮,轉而安裝了一係列的儀器和儀表。

    他一邊透過炮窗看著遠處隻有一個小點的南宋水師,一邊盯著天花板上一個遍布著各種指針的儀表盤,默念著上麵五花八門的數據,等待本艦進入戰鬥位置。

    “2300米,10.1節,78度,快了……”

    燎原級裝備了劃時代的先進火炮係統,而所謂的“先進係統”並不單單隻是指火炮本身而已。

    要知道,海上炮擊不同於陸地,你在動,敵人也在動,不但前後動,還會隨著海浪上下起伏左右橫搖。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射擊場景,影響命中的因素絕不隻在火炮身上。線膛炮雖然比滑膛炮精準得多,但如果隻靠人眼瞄準,那麽在這麽複雜的場景下其實也準不了多少,隔遠了都是聽天由命,還是隻能逼近到幾百米的肉搏距離才能有足夠的命中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