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623章 蒲甘(1/3)

    熱門推薦:

    1270年,7月10日,蒲甘國,蒲甘城。

    蒲甘即後世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南側,地處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兩大文明的過渡地帶,又被西邊的若開山脈和東北邊的橫斷山脈兩道天塹與外界隔絕開來,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保持了獨立地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緬甸地形南北狹長,由一條伊洛瓦底江貫通南北。此江沿岸盡是大好良田,江水本身又提供了輸送物資的航道,自然也便如同黃河長江流域,乃是該國的核心地區。目前緬甸由蒲甘王朝統治,國都蒲甘城便位於伊洛瓦底江中遊,龍盤虎踞,借此控製整個國度。

    現在,西洋公司的商務經理章愷正率著一行人等行走在蒲甘城的街道上,欣賞著當地的異域風光。

    “倒也別有意趣。”

    蒲甘民居有著鮮明的當地風格,建材以熱帶盛產的木料為主,多是高腳屋的形式,蓋個一兩層,每層內部沒有太多牆壁分隔,開闊通暢,以通風散熱,屋簷大而斜,以遮蔽當地常見的大雨。

    這樣的高腳屋在城中擁擠地建了一大片,狹窄的土石路在其中曲曲繞繞的蜿蜒過去,經常能見到土著婦女把碩大的瓶罐頂在頭上在路上走著,縱使路況擁擠顛簸,罐子卻紋絲不動,看得章愷等西洋公司的派員嘖嘖稱奇。

    不過,這些平民居住區大多髒亂差,章愷也沒興趣走進去看看,隻是沿途順便瞥一瞥。相比房屋的構造,更吸引他的是建屋的材料——雖說平民屋舍,柱、梁等關鍵部位用的也是堅固耐用的柚木,這種木料同樣也適合造船,在南宋和東海國可是能賣個好價。

    “真是奢侈……不過也不算,之前在城南坊市上,五米長的一根大木柱,算下來還不到兩元,即便對當地人也不是個受不起的價了。”章愷自言自語著,臉上微微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這次他來蒲甘,正是為了當地盛產的木料而來。

    十年來,大中華地區的海洋貿易有了大發展,海上商品流動的速率和數量都大大提升,相應的也促進了造船業的蓬勃發展。船越造越多、越造越大,相應的,對於木料的需求也指數級上升。

    東海國的造船業中,雖然最尖端的遠洋造船廠已經進化到了鋼骨結構,但是更多的船坊造的仍然是傳統的木骨船,而且即便是鋼骨船的船殼仍然需要使用木材構成,因此對於木料的需求有增無減。南宋造船業本就發達,現在受到刺激也開始逐漸升級換代、擴大產能,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木料。

    不但量的需求極大,對質的需求也很高,傳統造船業密集區浙江-福建的鬆木很難滿足需求,因此就要大量進口。這進口木材的來源,一是北方的柞木、櫸木等,二就是南洋的熱帶硬木了。

    在這些熱帶硬木中,最出名的就是真臘和緬甸等地出產的柚木了,它木質堅硬、耐腐蝕、耐日曬耐水浸,更可貴的是在產地數量並不算稀少,所以是頂級船材之一。

    這些年來西洋公司在西洋一帶不斷開拓,如今又將業務範圍拓展到了蒲甘。他們在蒲甘的利益,除了出售商品,就是采購柚木等木材了。這些優質木料不但可以運回東方賣個好價,西洋公司本身也打算自建造船廠,對其有著巨大的需求。因此,西洋公司便派出章愷前來蒲甘進行國事訪問,希望蒲甘王那羅梯訶波帝行個方便,準許西洋公司自由行商,甚至承包森林自行伐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