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618章 共克時堅 七 自力更生(1/3)

    熱門推薦:

    1270年,5月22日,登州,招遠縣。

    即墨、萊西、招遠這三縣大致位於同一條經線上,貫通膠東半島南北。舊時代,這三地雖然南北相映,但中途受大沽河阻隔,又沒有可靠道路,因此相互之間的聯係不算緊密。直到東海商社興起,大興土木,修建道路將南北連接起來,三地才逐漸連接成串。如今正在修建的東(海)蓬(萊)鐵路上,這三縣也是三個主要節點。

    招遠縣北的界河上,一座大橋拔地而起,將最新的從南邊修過來的鐵路向北延伸了過去。這條鐵路將先沿著界河向西北海岸的方向前進,等出了山區之後再折向東北,一直修到蓬萊去,將山東半島南北兩個端點徹底地聯通起來。

    本來這條鐵路的修建進度並未有這麽快,但是旱災使得大量農民顆粒無收,隻得進城打工求個活路,因此就為鐵路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或者說隻有鐵路這樣的大工程才能一下子吸收這麽多待業青年),而全體大會也適時批下大筆的資金,因此才使得工程陡然加速。

    實際上現在修建的窄軌鐵路承重和運營速度標準很低,工程量並不算大,隻要夯好地基,再鋪上道砟、枕木、鐵軌即可,鐵軌和枕木甚至可以在工廠就預先固定在一起,運過來直接鋪在地上就行了。最大的難題其實是如何把這天量的建築材料從工廠運到工地上,但這個難題又可以被鐵路本身解決——在鐵路網初步成型的現在,數百噸的材料可以在一天內從產地送到工地,相比幾年前隻能用載重量一噸的馬車一點點拖的狀況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說,有了基礎的工業和路網之後,鋪設速度是成幾何級數上升的,修路隊真的發威的話,一天修出去一公裏的鐵路是毫無問題。這還是管委會怕幹得太快出現質量問題留下後患,才特意要求交通部慢工出細活,保質保量保壽命,把速度慢了下來,不然現在說不定都到蓬萊了。

    把新增勞動力聚集起來修鐵路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提供飲食很方便,直接順著鐵路送過來就好了,運輸成本很低。不然,要是他們散布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幹活的話,還得派馬車給送過去,而馬本身又會消耗不少珍貴的糧食,那成本可就又上去一大截了。平時可能無所謂,但在這糧荒的非常時期,任何一點能節省下來的糧食可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現在太陽高掛,天氣炎熱,界河北邊的修路工地上又到了吃飯的正午時分,工人們排起了長隊,捧著飯碗領起飯來。大多數人領到這珍貴的飯食都是很感激的,但也有些人前幾年過慣了好日子,挑三揀四起來。

    “怎麽又是大米飯啊,吃了肚裏空空的,總覺得吃不飽。”

    一個年輕的築路工領到午飯後,就對著裏麵的內容抱怨了起來——以一般的標準評價,這一大碗飯以米飯打底,上麵澆了一勺土豆、魚醬和豆子混燒成的濃湯,還放了幾塊醃菜,實在是不算寒酸了。不過這個來自掖縣的小夥子之前吃慣了麵食,對大米很不習慣,因此下意識嘟囔了出來。

    正在餐台後麵轉悠的中年胖大廚湊巧聽到了,立刻瞪眼道:“哈?有大米飯吃還不行?現在的娃可真是慣了一身毛病出來啊!當年老子逃荒的時候,別人就是扔塊土坷垃都得給磕三個頭,你還敢挑三揀四了?要不,你這就放下飯碗,去別家買白麵饃饃吃吧!”

    大廚是東海商社的老資格勞工了,當年也是一路逃荒到了即墨縣才被商社收留,可是真正受過苦的。在他看來,這些因旱災而出來打工的築路工人哪裏是在吃苦啊,賣賣力氣就有白飯吃,還有帳篷睡覺,明明是在享福好不好?現在看到居然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那可真是惱了,差點就要攆人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