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600章 進擊的滕國 二(1/3)

    1270年,2月13日,沛縣。

    

    滕國公夏貴,是宋末最重要的軍事家之一。曆史上,他在宋亡之際,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四處奔波救火。但在一群豬隊友的牽扯下,最後還是無力回,他自己也晚節不保,投降了元朝。但在這個時空,情況則大不一樣,他機緣巧合得到了東海饒扶持,撞了大運,得以在滕地建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藩國,這情形可就完全改變了。

    

    作為滕國公的夏貴和作為宋朝大將的夏貴,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原來他是給官家打仗,現在是給自己打仗,這從根子上就不一樣了,幹起來就有勁多了。其次,原先錢糧都是朝廷給的,還附加諸多要求,花起來不心疼也不痛快,而現在征收的稅賦全都是自己的,那麽花起來肯定得精打細算才行,這就能用在刀刃上了。再次,原來在體製內,要受到諸多掣肘,稍一改革,不得就得有禦史彈劾了,而在自己的藩國內,想怎麽改就怎麽改,沒人管!

    

    換句話,這充分發揮了他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能最大地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實際上,這也是分權體製的優勢之一,讓手下們自由發揮,最終就能聚集起龐大的總體實力。蒙古人之所以能崛起,就與他們的充分放權有很大關係。後來西歐的崛起,其中也有這部分的原因。

    

    不過,這一套也不是什麽時候都能起作用的。金朝滅亡之際也曾經“封建九公”,在邊界處分封了一連串的藩國,期望他們能自我發揮,擋住蒙古人。但是很遺憾,金朝這艘船都快沉了,這些領主自然也識時務,等到蒙古人真打過來的時候或跑或降,一點用都起不上。

    

    也就是,封建體製就是順風猛如虎,逆風慫成狗。想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個堅強的核心將領主們團結在一起,使得投降或背叛的代價要遠遠超過服從封建義務的代價才校不然的話,遇到真正的強敵就會迅速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夏家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東海國這個硬茬頂在他們身後——東海軍的實力使得他們無法把投蒙作為一個選項,也不會對蒙古人產生太大的恐懼,所以才能專心發展,攢出了一支精悍的軍隊。

    

    正如之前所的,夏貴擺脫了文官的掣肘,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而他的改革,首先就是像強者學習——不僅是東海國,還包括曆代先賢——以土地為基礎改革軍製。

    

    他將舊部汰劣取優,選出了若幹精銳家丁,在滕國授以每人至少五頃的職田,使得他們的家可以衣食無憂。自然,這些家丁也要服從封建義務,全職當兵、刻苦訓練。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學習最新的軍事知識,懂得火器、戰陣,以便將來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兵出戰。他們的地位也不是穩固不移的,軍中會定期考核,如果成績優異就擢升,如果不行就淘汰,以此保持戰力。顯而易見,他們便是滕軍的核心骨幹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