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91章 排隊槍斃(1/3)

    “放!”

    

    隨著一名炮兵中尉的一聲令下,炮組們以一連串的炮響做出回應,六枚榴霰彈跨越太子河,向東連鎮中的棱堡飛去。

    

    這六枚榴霰彈,就是兩年前在阿曼“沙漠風暴”行動中大顯神威的那種,由慣性引信觸發,擊發率高達八成,是一種相當成熟且強力的爆炸彈了。

    

    東海炮兵的射術要比元軍好的多,火炮的精準度也更好,但畢竟是首輪射擊,而且跨越了近一千米的距離,滑膛炮再好也就那樣,想準確擊中體積不大的棱堡基本是不大可能的。所以首輪射擊效果並不能很理想,六枚中有五枚都打偏了,隻有一枚擦著棱堡的邊爆炸——但即使隻有這一點,也給堡牆上的元軍炮組帶去了極大的困擾和驚恐!

    

    “轟轟轟轟轟!”“啊……”

    

    一連串爆炸聲在頭頂上響起,氣浪夾雜著鉛彈向堡牆上的李哈拉等人直撲過來。李哈拉本裙是沒事,但是旁邊有兩個炮手被鉛彈打中,一個在上臂上劃出了一道大口子,另一個正中後背——他們都未立刻犧牲,卻發出了殺豬一樣的哀嚎聲,令其餘諸人也臉色一下子蒼白下來。

    

    一個炮手哭喪著臉對李哈拉問道:“什長……這,這是怎麽回事,怎麽還能在上打炮的?”

    

    李哈拉也驚得瞠目結舌,不知該如何回答:“是,是啊,這,這是咋回事咧?”

    

    ……

    

    棱堡的成功,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火器初露鋒芒卻仍有不少缺憾,直射的加農炮在戰場上稱王,曲射的榴彈炮雖能打出爆炸彈,卻因為射程過近而無法與加農炮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棱堡的堡牆隻需要專注於防禦敵方的加農炮即可,所以築成了矮而厚的形狀。但其實,這種堡牆對於炮手的保護是很不充分的,上麵的炮位大多露布置,隻能保護正麵,卻無法保護頭頂。在熱兵器時代早期,這並不是大問題,因為敵軍也沒有打擊頭頂的手段,榴彈炮倒是能打到,但早期榴彈很不成熟不,且在進入射程之前就會被堡牆上的加農炮摧毀,構不成威脅。所以,棱堡仍然是極為完備、極難被攻陷的。

    

    但是隨著技術和軍事理念的進步,這一弱點便暴露無遺。17世紀著名的法國軍事家沃邦元帥(他同時也是一位修建棱堡的大師)就發明了兩種攻陷棱堡的方法。一是跳彈射擊法,也就是以特定角度把炮彈打上城牆,它就會像打水漂一樣在城牆上彈跳,殺傷上麵的守軍。二是掘壕推進法,也就是挖掘曲折的壕溝,逐漸接近城牆根,然後在壕溝中架設曲射的榴彈炮,把爆炸彈打到守軍的頭頂上去。這兩種方法,本質上都是利用了棱堡缺乏頂部防護的弱點對其進行打擊。而等到技術進一步發展,更好的榴彈炮誕生之後,即使不用如此麻煩,也能輕鬆把爆炸彈打出幾公裏去,棱堡這種形式的堡壘便不得不讓位於更能全方位防護的密閉工事了。

    

    而東海軍的龍吟炮受益於持續的技術革新,就完全繞過了這段尷尬的時期,現在已經能把榴彈打出實心彈的射程,從而使得棱堡不堪一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