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53章 沙漠風暴 一 古裏營(1/3)

    1267年,4月15日,印度,古裏,故臨堡。

    時間到了四月,正是印度的所謂“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幾乎滴雨不下,溫度奇高,很是難受。若是熬過這個月到了雨季,反而會涼快些,當然那時就要飽受無盡的雨水的困擾了。

    古裏南部的中裏河畔的一處高地上,由於地勢稍高又有風,住著要稍微好受些。這裏坐落著一個四角形的型棱堡,周圍的丘陵地帶散布著直線分割的大塊耕地,地中有不少黑皮膚的農夫正在耕作著。而在堡中,這裏的主人們卻躲在涼爽的石屋中商議著什麽。

    “今叫兄弟們過來,是為了商議戰爭保險基金的增值方案的。”

    棱堡內部的會議廳中,杜為先中尉走上講台,開門見山地講出了主旨。

    台下坐著好幾十個年輕男子,都和他一樣,穿著東海軍的作訓服,明他們有著共同的軍方背景;但是沒穿統一的紅馬甲,而是各自有著不同的休閑搭配,這明這次會議不是一次嚴肅的正式軍事會議,而隻是一次普通的議事會。

    東海商社開辟了途徑古裏的貿易路線後,鑒於這個大商港的重要性,在此留下了一部分人員,在中裏河畔建立了一個據點,也就是這個故臨堡,名字取自古裏的另一個漢譯名。古裏城的南毗王受他們的威勢所迫,裝作無所謂,而東南邊的耳那國派了少量兵力來試探過,結果崩了一嘴牙之後就不再來了。

    中裏河畔原先因戰亂而荒廢了不少土地,現在這些土地就被留守的東海人據為己有,其中大部分用作了公田,但也有相當數量分配給了每個士兵。這些士兵有的是本土來的嫡係軍官和士兵,也有的是宋朝招募來的水手,還有少量是高麗、日本乃至龍牙半島的外來人,但現在他們都有了統一的文化背景。他們從臨近招募來農夫耕種,自己收取租佃,由於價格公道再加上周圍人口密集,吸引不少人過來,算下來每年收到的租子也著實不少,一個個都成了擁地幾百畝的地主。

    去年高川過來之後,宣布故臨堡納入西洋公司管轄,每個人都要盡軍事義務,但同時也確認了這些人員的公民權,並且允許他們組成一個型的自治體,對當地的民政事務可以自行商議決定。從此,這座堡及周邊的土地就真正成為了“他們的城”,這個故臨堡也成了東海控製區內第二個完全由公民構成的自治體(第一個是瀛山島的瀛山縣)。

    從短期來看,這可以降低商社對這裏的維護費用,公民們熱情高漲,不但自行練武,承擔了防禦費用,甚至還能向上反哺一點。但從長期來看,在第一代公民的熱情耗盡之後,第二代公民就未必會對上頭的事如此盡心了,甚至可能產生離心傾向。不過商社也顧不了那麽遠的事情,先把眼前的搞好再吧,故臨和本土既有文化紐帶,又依賴於本土提供的軍備和商品,二十年內都不用考慮什麽獨立問題。

    這些公民兵裏麵,杜為先並非故臨公民中軍銜最高的,不過他炮手出身,數學很好,所以被眾人推舉來管賬。他今所的,是關於“戰爭保險基金”的議題。故臨的規矩,公民收入要交公兩成,一成是公用的稅賦,另一成就是納入這個基金,單獨儲存核算,一旦發生了戰爭,損壞了堡外的田地,就用這筆錢來進行賠償,所以槳保險基金”。這邊收入不低,幾年下來,這筆錢也近千了,公民們跟東海商社打拚,思維是比較活躍的,眼看著這麽多錢躺著發黴也不是個事,於是就想合議一下去搞個投資把它們盤活起來。

    “做買賣吧,咱們可以再添條船,跑沒翼一趟就賺回來了。”

    “但是風險太大了吧,萬一沉了可就要倒貼貨款了。別的錢賠了也就賠了,這個基金賠了可就壞事了啊。”

    “要不放出去吃息?我看古裏城裏有不少婆羅門廟都是對外放貸的,月利怎麽都有個一成,咱們也可以借給商人們賺這個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