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18章 東海科舉(1/3)

    1266年,5月11日,中央市,竹雅苑。

    “楓姐兒的歌聲是越發婉轉了啊。”

    “唉,不知彼能不能等到我為其贖身的那一……”

    在辛守成、周腥人坐於雅室之中,欣賞著舞台之上的表演的時候,在沁樓一樓的角落中,還有一夥兒年輕士子躲於陰暗處,靜靜聽著前方傳來的美妙聲音。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就是民間風月故事中的標準配備。這“佳人”多半都是青樓中人,因為古代美女能拋頭露麵的地方基本也就隻有那裏了;而“才子”一般都是窮書生,因為有錢的不用眼巴巴地望著佳人,直接就上手了……

    好吧,實在的,這青樓其實跟私立大學有點像。男人們都想進來,其中有錢的客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若全是一群有錢的大老粗,那麽青樓的格調也很快會被拉下來,不利於長久經營。所以,在招徠豪客的同時,青樓也會對有才學之人敞開大門,請他們進來白吃白住,以培養文藝氣氛。若是你能在這裏闖出名堂、留下一首出彩的詩詞,那麽店家甚至還會倒貼錢給你,比如著名的詞人柳永就是如此。

    竹雅苑源自於江南,到東海後也繼續保留了這項傳統,用廉價食宿收養了一些年輕書生進來。不過這邊多年沒有文學傳承,更重要的是沒有科舉的推動,所以北地讀書饒文藝素養很是堪憂。經過一番篩選,這十三個常在樓裏露麵的青年知識分子,倒有八個是從南宋過來旅居的。

    他們幾人看了一會兒,其中一人突然麵露頹唐之色,道:“罷了,還是回去好好複習吧,這考試可不到一個月了。”

    其餘幾人看得正起勁,聽他這麽一,頓時也沒了興致,紛紛搖頭歎氣回屋去了。

    他們的這“考試”,指的可是大名鼎鼎的“東海文化水平標準化測試”,是東海商社設立的一種大型考試兼招聘活動,每年6月6日舉行,於63年開始宣傳,64年正式舉辦,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了。

    這項考試其實是從嶗山學宮的入學考試發展起來的。當時,嶗山學宮的求學者越來越多,超出了教學能力,掌門王聞之便想著篩選一下,擇優錄取。但嶗山學宮是個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但來求學的人卻100%沒什麽理科知識,隻懂傳統的經史,難不成要用引經據典的考核法來篩選理科人才?後來他靈機一動,設立了一種簡易的考試方法,也就是抽取各科基礎知識編寫成一本入門教材,讓他們自學上十半個月再參加考試。這與其考的是知識,不如考的是學習能力,得分高的基本就是悟性好的了,雖也不完全公平,但足夠用了。

    當時也沒什麽個正規體係,考試也不定期,基本是來一波考一波。但考生即使落榜也不會失望,因為就算不滿足嶗山學宮的需求,但能在這場考試中拿到分數,至少就明這個人能讀書識字,有一定文化水平了。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前是很稀缺的,因此隻要拿著考試結果去東海商社其他部門應聘,基本是一去一個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